上海车牌新选号系统正式启用,且新系统的现场选号资源库里把带“4”的号码都去除了。这一举措引来争议,有市民认为“贴心”,但也有媒体质疑“多此一举”,认为政府部门不应该去迎合一些无价值的社会心理。
把“4”去掉,这个做法如何?思前想后,真不好说。我是唯物主义者,对数字没有忌讳,但选车牌也不会首选“4”。要是车牌号都是随机分配没得选,倒也省了这个心。既然有选择,就得允许有喜恶。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我在某妇产科医院生孩子,发现该院病房楼层没有“4”,病区没有“4”,床位号也没有“4”。当时觉得好笑,堂堂公立医院,居然还有这等“迷信”事。后来,小护士小声说,“虽然我们也觉得这样做有些‘迷信’,但很多医院都这样!”
因为“4”谐音“死”,为了照顾患者和家属情绪,不如干脆让“4”凭空消失。医院这样做,实在不算推崇迷信,而在于照顾患者感受,无非是给他们营造一个顺心的氛围,避免无谓的刺激和麻烦,其实也没有什么过错。这点“小变通”不应宣扬,但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在路上开车和在医院看病,有一点是相同的,通俗点说,都忌讳“死”,所以取消“4”,可以说是为了“民俗”。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相继取消了一些带“4”的车牌号,不妨宽容一些,将其视作一种善意的顾虑。
很多时候,对于得到的号码,有称心的和不称心的,这是一种现实存在,国内外皆然。不过,如何应对那些不称心号码,一概回避也不行。今年开学时,有新闻说,一位学生家长因自家孩子被编为“13”号,因此在家长群向老师开炮,用尽侮辱之词,要求换号码。
学号、教室座号这样的连续性排序,还是与医院、车牌号性质不太一样,动辄就要“取消”“跳过”不严谨,毕竟,“不吉利”学号更像是某些人遇事爱钻牛角尖的自寻烦恼。
一个人一生肯定会遇到许多次“排号码”,有喜好可理解,太当真没必要。成年人应该引导孩子从小理性对待号码,或许将来数字也就没有“吉利”或“不吉利”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