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权威声音~~~
权威声音~~~
权威声音~~~
权威声音~~~
权威声音~~~
权威声音~~~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李洪兴
  前段时间,北方降温,初雪来临,朋友圈一时刷屏。有朋友说,虽不知“初雪”概念何时流行,但每到此时,下雪就像一个仪式,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让生活充满欣喜。

  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繁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就已经呈现。《礼记》也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举止、态度、言辞之于生活,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到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感,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人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她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菜前,总是把手洗了又洗。

  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这,或许也是为了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李洪兴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街拍/目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广告
宅地续期要给公众吃下“定心丸”
何处不相逢
善意的顾虑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定制”
教师的“梦想”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2016-11-29 2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