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繁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就已经呈现。《礼记》也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举止、态度、言辞之于生活,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到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感,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人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她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菜前,总是把手洗了又洗。
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这,或许也是为了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李洪兴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