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上海话读若bie(入声)。是个现代汉语常用字,在普通话里有多重释义,组成的词组在《汉语大词典》中超过一百个。然而,就是这个“别”字,却有一个古语释义,独独留在了吴下一隅的上海话中。即“别”所含有的转动、转变、掉转、扭转的含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诗经》“象弭鱼眼”作注笺时说:“弭,弓末彆者”。就是弓朝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意思。彆,就是别的古字。唐代诗人杜牧《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绝句云:“玉裂歌声断,霞飘舞带收。泥情斜拂印,别脸小低头。”可见,这个回转的意味,在古代是存在的。
明末《初刻拍案惊奇》:“赛儿又冷看一看,别转头暗笑”。清末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说:“赵朴斋听这等话好不耐烦,自别过头。”长期在上海从事写作的著名作家茅盾,在《子夜》中写道:“四小姐很想别转了脸走过,可是张素素拉住了她。”沪上独角戏《七十二家房客》有句台词说:“二房东一看苗头勿对,别转身体就逃”。这层词义就这样被保存下来。此外,上海话常说的:“别转屁股就跑”(掉头离开)、“别过头来”(转过脸来)、“脑子别勿转”(脑筋转不过弯),用的也都是这个字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