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虽然春节黄金周已经结束,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元宵节逛灯会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作为全上海春节最有年味的地方——豫园灯会将在本周末元宵佳节迎来最高潮。为控制客流,豫园灯会将从本周五(正月十四)至周日(正月十六)在特定时段封城。上海元宵灯俗有几千年的传承,这也使得海派灯彩成为了申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海最有年味之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过年已经不仅仅为了吃佳肴、穿新衣,更期待着寻找传统的年味。究竟哪里是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元宵节的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算是一处。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的上海松江地区便有了元宵闹灯的习俗。明清时期,上海元宵灯会已经非常成熟。清代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岁事》说:“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城厢灯市尤繁盛,灯塔烧香费几千。”元宵节半夜,灯市烟火繁盛,居民倾城出游,被称为“走三桥”。
民国时的《申报》曾经记载了城隍庙灯会的盛况。新中国成立之后,元宵灯会依然存在,期间因“文革”中断,1979年重新恢复。1995年,城隍庙灯会正式更名为“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简称“豫园灯会”)。之后每年,豫园都会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举办灯会,为期十八天。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豫园灯会已经成了沪上新春佳节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民俗活动。今年,豫园灯会迎来第23年和22届,中心广场的主题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励精图治谋发展”,而雄鸡主题灯组的制作者,依旧出自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沈晓平的团队。
“我与豫园灯会结缘大概是在上一轮虎年,也就是1998年,到现在也有近20年的时间。”沈晓平说,“由于彩灯悬挂位置通常较高,游客从地面上赏灯的感官视角也不尽相同,所以彩灯制作的尺寸和比例都很难掌握。今年的雄鸡高9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重量更是达到了一吨,身上有2017片五彩羽毛,光焊点就将近2万个,全是人工制作而成,我们这次全部采用了节能灯和LED灯光源,这比传统白炽灯节电约30%,但这同时也给我们的制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不同光源的特性不一样,这就使得在制作上要考虑更多。”
沈晓平1972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厂学习彩灯专业,师傅是上海三大“灯王”之一的王剑英。当被问及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那么多,传统的扎灯工艺还有没有生存空间的时候,沈晓平表示,真正有艺术感染力的灯彩不能完全只凭借技术来完成,还是需要大量的创意投入和手工制作投入,现代的灯彩设计和制作不仅要创意新颖,还要精致耐看,这是高科技不能完全替代的,“记得兔年春节的时候,有人提议兔子灯能否打破白色的限制,我觉得给兔子涂点颜色,就不是记忆中的兔子灯了。但我们还是采用了一些高科技元素,当游客的鼓掌声达70分贝时,大兔子会摇头、转眼、动起来,整个兔子灯还会变色,绚丽多彩的变色效果靠的就是新型LED灯技术。”
海派灯彩争奇斗艳
除了豫园灯会之外,“何克明灯彩”又称“上海立体动物灯彩”,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据何克明的长孙、“何氏灯彩”的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何伟福介绍,“何氏灯彩”的最大特点就是造型生动传神、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我爷爷13岁开始扎灯彩,并擅长吸收西洋雕塑艺术,以动物造型为骨架,用铅丝缠绕皱纸替代传统竹篾,使得动物造型更精准、姿态更传神。他的作品《百鸟朝凤》曾作为毛泽东六十寿辰的贺礼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双龙戏珠》则被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
在何伟福的记忆中,老上海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起了灯来,有鳖山灯、走马灯、荷花灯、荠菜灯,种种灯样,争美斗亮。大街上,还有用竹柏结盖的灯棚。黄浦江边,船桅上也都点起了灯。寺院前面,扎成塔形的竹竿,作为灯架,这称为“塔燎”。城外的农人,也会在竹竿的梢头挂起灯来,称为“望田灯”。
据何伟福介绍,上海元宵闹灯有其特点,一种是制成有头有尾的龙灯,由多人舞动,龙灯队伍有“灯牌”开道,上写“五谷丰登清民乐”;一种是用竹篾编制的球状的灯,叫做“滚灯”;上海还有一个习俗,如龙灯队伍遇上滚灯队伍,必定会发生争斗,被叫做“龙抢珠”。
“上海灯彩的特点就是风雅精细,价格也比其他地方要高。”何伟福说,“花灯要形神兼备,首先要将买来的铁丝用特制的工具一根根锉直,然后包上一层薄纸,再包上一层金纸,随后开始扎造型,最后糊上丝绸。其中,扎造型最花工夫,稍有不像,就要重新来过。”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传承人,朱玲宝近年来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推广罗店彩灯上,“罗店灯彩至今有400余年的历史,清代《宝山县志》中就记载罗店灯彩在明代已达到‘工细独绝’的程度。过去,富裕之家要求彩灯美观、大气,体现大户人家的财气,竞相攀比之下,推动了罗店彩灯向精致、高雅的层次发展,品种繁多,达到几十个花式。”
据朱玲宝介绍,罗店彩灯有挂式彩灯,例如六角花灯、十二生肖灯等;有座式彩灯,例如大型走马灯、大型塔灯等;还有表演彩灯,例如舞龙灯、蚌壳灯。形态各异,适应了人们节庆时对于灯彩的各类要求。1985年,罗店彩灯在宝山县城内举办元宵灯会,吸引参观者不计其数。罗店灯彩深受人民喜欢,除了元宵佳节,当地还举办灯会、灯社、赛龙舟等活动,并以灯彩布置各类喜庆场景。
“在罗店彩灯中,要数龙灯的扎制技术最为考究,难度也最大。龙头的骨架凹凸毕显,龙身上贴满了金光闪闪的金属片或镜片,特别是互相缠绕的竹篾密如渔网,全凭艺人的经验和熟练的手工技巧,才能将龙威武雄壮、矫健飘逸的特征显示出来。”朱玲宝说。
传承技艺娃娃抓起
无论是何伟福,还是朱玲宝,目前除了继续制作灯彩外,很大精力都放在了技艺的传承上。
“我目前在四所学校的灯彩公益课堂担任老师,像嘉定区外冈小学的不少孩子都掌握了精湛的扎灯技艺。师生作品漂洋过海,学校还承办了上海灯彩传承展。”何伟福说,“灯彩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动手制作起来并不容易。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兔子灯来说,先要包铁丝,然后在铁丝外面包上纸,将包好纸的铁丝折成小兔子的造型,裱糊装饰是在小兔子造型的铁丝上贴上不同颜色的纸,并给小兔子画上自己喜爱的小装饰,最后再挂上灯须。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对智力开发也是大有裨益的。能让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有机会亲自动手扎一盏彩灯,给小小的童年增加一些乐趣,我就很满足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罗店灯彩。”朱玲宝说,“现在和我一起做彩灯,绝大多数还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尽管我在一些学校、社区也进行了授课,但年轻人多是蜻蜓点水,真正深入研习的不多,毕竟靠扎灯维持生计还是有难度。我现在的一大担忧就是罗店灯彩真正展现的时间并不是在元宵节,而是在像龙舟节这样的日子里,这样很容易让不了解罗店灯彩的人产生误解。我非常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于罗店灯彩的推广,特别是在元宵节的时候,能够组织一下灯展,让更多人了解罗店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