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护古籍
法学院大二学生陶逸凡在崇明邂逅了一名80后女孩,名叫王妍,她妙手护古籍,被称为“书医”。一天,陶逸凡走进崇明图书馆,只见“书医”正在一针一线,精心地修复一本古籍。王妍说得很让人感动:“修复古籍文献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在垂危之际来到修复师手中,而修复师也像外科医生一样尽全力帮它们续命,让它们得以继续向今天的我们展示过去时光的吉光片羽。”
王妍的大学同学都放弃所学,考公务员、当老师、做文秘。然而王妍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她因为英语成绩稍差未能考上研究生,却在武汉大学旁自费租下房子,用了两年时间以旁听生的身份蹭完了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后来到崇明图书馆走上了“古籍保护”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断努力。陶逸凡离开图书馆时,送给王妍一双毛绒手套,“希望能温暖她这双手,医治更多的古籍”。
电力守护神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黄京建同学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是小区的电线修理工。这一天,正好寒潮降临,黄京健见这位42岁的电线修理工爬上高高的石柱子,冒着生命危险为居民疏通电路。原来,这位被居民称为“电力守护神”的修理工已在这个岗位上十几年,社区内的电路连接几乎都与他相关,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了解每条电路的情况。春夏秋冬不畏严寒和酷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说在他的身旁,就有几位因为工作而摔在地上导致残疾的电线修理工人。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必须要有人来做。黄京建给这位电线工人的小礼物是一瓶护手霜。
交通警察、清洁工阿姨、自行车管理员、高速公路收费员……外经贸大学的志愿者们用笔、用手机镜头记录下这些春节中的“忙人”、“普通人”,感悟出他们身上的精神:“工匠精神、坚韧执着”、“无私奉献,始终如一”、“平凡,奉献,责任”……大学生志愿者陈珺玮说,“他们的双手见证着他们为这个社会辛勤付出的一切,当你看一眼他们的手,连你的心也会为之动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