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扇底春秋随风来
俞昌基
  俞昌基

  近日去上海博物馆看“特展”,观赏已故收藏家孙煜峰捐赠的百余件珍贵书画。我很喜欢虚谷等人的扇面画,有几位老外也看得意兴盎然。是呀,在折扇的扇面上作画、写诗、题字、钤印是咱中国特有的一种“组合艺术”,真可谓“美美与共”。

  我对折扇情有独钟,始于少年时代对评弹艺人的膜拜。区区一把折扇经过几代演员的匠心创作和精彩演绎,能突出诸葛亮的睿智、武松的刚毅、崔莺莺的羞涩、唐伯虎的温雅……折扇还是一种虚拟的百变道具:它是赵子龙的“七探蛇盘枪”,是白素贞与许仙之间传递爱情的油纸伞,是“时迁偷鸡”中的鸡冠和鸡翅……真是“扇底春秋随风来”。

  各个剧种使用扇子要求最严的大概是京剧。有一次我看央视戏剧频道,见一位青衣教十几个“小京粉”学唱《贵妃醉酒》。“贵妃”手执一柄折扇,扇面画的是红牡丹、绿树叶和金粉底色。她一边缓缓地做着示范手势,一边细说用扇的要领。原来京剧中的生旦净丑用扇子各有讲究,其基本动作有托、转、合、遮、扑、抖、抛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展示剧情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绪。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用作仪仗的长柄团扇,后来才渐渐成为人们纳凉消暑的生活用品和娱乐欣赏的工艺品。很多人从小就会背诵“公子王孙把扇摇”、“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样的名句,也看过小说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济公用一把破蒲扇降妖伏魔。至于《桃花扇》则更是以扇为线索,“桃花扇底送南朝”,体现了历史的兴亡。

  扇子与文学、戏剧、国画等多种经典艺术相融为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扇文化。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扇祖宗”、“扇王国”。多年前,我去日本旅游,在东京上野的国立博物馆看到了好多桧木“和扇”,都是受唐代绢扇的影响而创制的。由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中国的扇子还传到了欧洲。在伦敦的肯辛顿宫、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我见到许多王妃和贵妇使用的“高大上”的极品扇子,有的还镶嵌了珍珠宝石或金银,一派 Rococo风格。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拿剑的男子”,欧洲的“扇子热”可见一斑。

  我在西班牙的很多景点都看到有出售扇子的商店和小摊,还在塞维利亚的剧场里观赏了一场弗拉明戈风格的扇子热舞。我油然想到中国大妈在广场上跳扇子舞,想到了拍卖行里拍卖名家扇子的热烈场景……美哉,扇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人物/新民环球
她就是我的证件
群发的短信我也回
有这么个女孩
扇底春秋随风来
鸡年话“凤”
文豪巴金
直播做蛋饺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扇底春秋随风来 2017-02-13 2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