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长沙11岁少年刘一凡骑车不慎刮花一辆私家车;2014年3月,郑州一名中学生撞坏路边汽车;2014年5月,网友“粒粒禾”的奔驰车被多处剐蹭;2016年11月,西安小伙小唐划伤路边汽车;12月,广东江门一辆小货车刮花路边小车……
以上新闻事件的剧情几乎相同——肇事者不小心犯错,主动写纸条道歉,并留下电话。车主反应也如出一辙:被真诚打动,只顾点赞,拒收赔偿。
这些权责分明的交通小意外,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诚意道歉、善意拒绝”的套路,温暖了许多人。3天前,在河南新密,故事有了新版本。
一名中学生骑车时刮花一辆宝马,也留下了道歉纸条,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纸里包了311元,自称“打工所得,知道不够,但已倾囊而出”,实际修理费为上万元;第二,没留联系方式。宝马车主薛先生很善良,不但不要钱,还想资助对方。
照理说,纸条里应该留个电话,否则难免招来“故意逃避”之嫌,或让道歉诚意打折扣。如果足够真诚,那就做好准备承担一切后果,为错误付出代价。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担心另一种道德绑架:
那个隐身肇事者收获了一片赞扬声,能否质疑他不留电话、不愿露面是逃避责任?不管有意无意,他终究错了,导致他人损失上万元。理应站出来,并照价赔偿。两件事都不做,属于肇事逃逸;只做了一件,却成了道德楷模?
宝马车主能否要求对方全额补偿修车费?他可能因此遭受非议:“人家诚实认错,你何必穷追不舍。”逻辑有点奇怪——承认错误就值得原谅,继而免去惩罚?受害者只能大度地不计前嫌,善意拒绝?
建议薛先生等对方先赔钱,再去资助。以免有些人产生错觉:“犯错没关系,道歉就行,我都真心道歉了,你还好意思叫我赔?”
最新消息说这小伙子找到了,他不好意思收资助款。其实正像薛先生二女儿劝他的那样,他可以收下资助款,等毕业挣钱了再还上修车款,一码归一码,或许是这一事件较为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