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之前很多人不会想到诗词也会网红。这一点,直觉好像是央视的功劳,其实是当代中国人心中的那一点诗的灵犀,应该是到了点燃的时候了。
央视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比较合适的说法,应该是诗词娱乐的嘉年华。央视在这个时候,办这件事,让当代中国人回归诗的国度,尽力多多,值得赞赏。只是,当代中国人心中的那一点诗的灵犀,是不容再辜负了。由此,也说几句。
从诗词大会的策划来看,它和现行的应试教育相契合,也是和诗词在当代的现状相契合的。这是明智之举。时代的动力和前程,在青年。当时代和诗词离别久远,人们、特别是青年和诗词如若初见的时候,老老实实地从对诗词的熟悉程度做起,并由此决出冠军,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只是,大众媒体,毕竟带有娱乐的宿命,冠军自然就网红了。网红是什么呢?网红就是娱乐嘉年华。甚至看见各地好些楹联的知名作者,争相向冠军献楹联了。
这,有点像是娱乐至死的架式了。
能背2000首诗,对人的记忆力来说,不算什么。人人都能做到的。不懂得“如何四纪为天子”句子里的“纪”字的意思。说到“聊寄一枝春”,以为是“送你整个春天”。都说明诗意不明了,诗感也不太好。何必非要让冠军“亚历山大”呢?冠军、也就是这一次诗词大会的冠军的人生、或者说她的诗词人生才开始不久。
还要说的是,所有较量,只比强弱,不必老提选手的学术背景、特别是年龄大小。老提少年成名,只能让至今强劲流行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更加流行。这个说法,至今仍然是很多人的想法。而很多人的这种想法,让社会已经浮躁不已。连“胜固可嘉,输也堪喜”的心态也没有,和诗词距离,怎么可以拉近呢?诗词大会的这个冠军,对手现有的能力大多不到底线。反过来又要肯定地说,不是对手没才,只是他们背诗背少了些、迟了些而已。
这个诗词大会,作为一个开头,是有价值的。但现场的评委老师、主持人,可能都不会写诗。刚刚去世的霍松林先生,一生提倡诗词学者写诗,他本人身体力行。可惜,在他九十六岁高寿离开我们的时候,他仍然是凤毛麟角。这是很悲哀的。
总而言之,不必再以谁是冠军为热点,甚至不必以央视诗词大会为议题,要思考一下:如何让诗词和当代中国、中国人产生关系?而这,是最重要的。不要再说“送你整个春天”那样的网红语了。“聊寄一枝春”,送一点诗词的春意,已然是一件大事。诗的国度,没有诗意,没有当代诗词作品,是讲不过去的。当然这是后话了。(作者为上海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