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邓小平在香港回归年的春天去世。消息传来,举国痛惜。百姓固然哀戚,怀念如潮涌出,但情绪安稳,没有那种泰山崩坏、无所归依的惶恐不安。
这份淡定从容,正是这位“伟大的小个子”生前以改革引领的种种制度安排,留给国人最丰厚的精神成果:中国终于跳出“人亡政息”的千古套路。
每提邓公,必会重温他的“南方谈话”,要旨就是: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要求停止姓“社”姓“资”的争论,使否定改革的舆论戛然而止,再次成为定海神针。
一路疾呼,字字千钧,但毕竟是漫谈式的零珠散玉。而有一篇更为经典、更为系统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文献,深刻地向全党痛陈为何再不改革便是“死路一条”,值得我们逐字逐句重温。这就是开启中国改革时间的第一声思想惊雷——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矛头直指党内僵化思想,充分凝聚改革共识,由此奠定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基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激动人心的时代关键词,终止了各种运动式的意识形态折腾。
这篇讲话,是华夏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由此把中国从“死路”带出;而这篇文献,则如率众出埃及的摩西,手中击石出水的那柄牧杖。数亿人一个激灵醒来,明白原来每个人的脑筋都可以且必须“开动”。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这篇经典文献奠定。改革从此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更成为党心与民意的共振。中国一下子“活”了,有了走向现代国家的希望,几代人的命运迅速改变。
没有邓公,改革开放恐怕会成“迟来的爱”。不仅50、60、70后不能上大学、出国门、闯市场,也不仅是经济腾飞的奇迹不会发生,更要命的是,中国会错失呼啸来去的信息时代快车,又一次被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甩进漫漫长夜,千帆过尽,沉舟仍眠——直到今天,我们才更深切地明白邓公所谓“一条死路”多么可怕——没有解放思想的砥砺,没有改革开放的激荡,中国就难以挣脱数千年饥荒、瘟疫及战争的轮回,难以超拔“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画地为牢,难以走出“文革”的经济与文化浩劫。邓公用一把“实事求是”的钥匙,开启的不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也使长期囿于天朝上邦固步自封的华夏民族,第一次以开放胸襟喊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对自认是“实事求是派”的小平最好的纪念,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就是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继续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果如是,邓公自可泉下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