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男嘉宾表示自己遭到妻子家暴,妻子曾把他反锁在家里,他只能跳窗逃跑,摔了一身伤。听到这里,现场有一些观众笑了起来。主持人严肃地说,这并不好笑,如果是一名女性遭到丈夫这样的对待,你们才不会笑,你们会说这个男人太恶劣了,现在受害者是男性,这好像就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了?但这并不好笑。
的确,家暴就是家暴,并不因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性别而改变其性质。家暴的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女性,但男性也有可能遭遇家暴,实际上,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之后,就有男性向法院申请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男性成为家暴受害者,并非不可思议,更不好笑。如果受害者的某些特征(比如性别)不符合某种预设或“想象”,就要受到嘲笑,那后果很可能会是这部分受害者对自己的遭遇感到羞耻,在寻求保护时也会变得犹豫。
无独有偶。上周在苏州某地铁站,一名男性尾随女保洁员上电梯,突然从背后搂抱并强行亲吻。案件已移交警方处理。然而,一些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辣眼睛!”甚至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也以此做标题。什么叫“辣眼睛”?意思是不忍直视、不堪入目。为什么用这个词?因为男子看起来大约30岁,保洁员50岁。这样的年龄差距,以及受害者的职业,成了被关注的重点、被消费的对象。
此事的性质,至少够得上在公共场所实施性骚扰,然而在“辣眼睛”三个字里,没有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同情,有的是猎奇的目光、嘲笑的口吻,仿佛整件事只是一桩“社会奇观”。幸好,很多人对这样的态度表示了强烈的否定。
当受害者并不符合某种预设时,只能说明,家暴、性骚扰等等人身侵害行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具有某种固定的“模板”。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这样的事件,其实正是打破刻板印象、更好地看清这些侵害行为本质的机会,而不是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对于那些暴露偏见的笑声,希望更多人说: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