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礼拜以来,几乎天天在社交媒体上读人物传记,大多是物理学家的人生故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都是“吸粉”无数的男神女神。
吴健雄,卓越的核物理“女王”,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唯一外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始终亏欠她一个公允的评价。今年2月16日,是她逝世20周年纪念日。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一生低调无私,清廉克己,淡泊名利。人们称他为“技术上的诸葛亮”,“中国的奥本海默”……6年前的2月26日,先生驾鹤西去。
多少人读完这些高转网文之后,会对伟大的科学家们“路转粉”(从路人转为粉丝)。当然会有很多。并且值得有更多!然而,人们当然也记得,两位大家这一次成为网络热点,主要不是因为逝世纪念日就在最近的缘故。那些阅读量远超十万甚至破百万的网文中,必不可少的“标配”,一定包括一张主人公与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合影,一段三人学术人生交集的回顾。善于“套近乎”与“蹭热点”(此处两者均为中性词,并无贬义),也几乎是热门自媒体作者的“标配”技能,从网络传播的规律来看,亦无可厚非。读者们当然晓得,这些精彩各异的同时代传记故事之间,没有太多必然的逻辑关系。然而,即使在同一个新闻事件的背景下,这种并不复杂的逻辑距离,在某些时候却那样容易被我们忽略、模糊、甚至忘记。
杨振宁先生因放弃美国国籍而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闻,在头条区已经待了很久,相关的延伸话题不知还要发酵多久。当“中国吸引力”渐成全球化人才流动中的重要驱动力,当“回中国去”日益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普遍选择,人们再也不会在“海归”与“爱国”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反之,亦不成立。不能因为中国的条件好了,海归的人多了,就断言归来者都是冲着物质利益,将爱国之事与他们撇尽关系。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漫长曲折的过程,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旁人怎会知了,更何来判断?
有一种距离,时空上近在咫尺,逻辑上却毫不相干。各位看官,切记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