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时常在报刊杂志上读到孙建伟的作品,只觉得他在创作上不断收获,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几个月前,我还收到他写警察人生的作品集《间歇性昏迷》。更令人惊喜的,是孙建伟由短而长,他的长篇创作也渐入佳境。
2008年,孙建伟出版了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开禁:海关诉说》,以“海关”这个视角打开了观察中国近代社会的另一扇窗。十年后的2018年,他又推出了长篇小说《芒刺》,说的是海关缉私,这次进入了现代,也进入了抗战。
小说取名《芒刺》,寓意走私犹如戳在国家脊梁上的一根毒刺,危害民族经济,导致中国抗战力量的极大销蚀。走私也使国民政府寝食难安,如“芒刺在背”。
作为海关缉私警察,孙建伟带着特有的职业敏感持续关注着这个题材。作为作家,他对这段被遮蔽的、犬牙交错的中日经济暗战片段进行了文学再现。这种暗战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回避或忽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左右了中日两国战时对抗的强弱优劣之比。在孙建伟看来,这种隐晦和曲折正是作家重新发现并值得挖掘的书写视角。
从2011年到2014年,孙建伟以三年的业余时间三易其稿,完成了这部三十余万字的小说。但他没有急于发表,而是把稿子搁置一段时间后又精心打磨。他说要让它沉淀一段时间,等待新的发现和勘误。我以为,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种创作态度和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我也欣喜地发现,这两者已在他的创作成果中得以实现。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宏阔浩淼,从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到国共联手,已是一个跨越,而从“经济暗战”这个视角,以走私和缉私这一特殊战场的对决予以文学表达,向世人展示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中华民族在另一条战线的不屈抗争,无疑是对抗战题材独特而重要的拓展。把这一场景设置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国家经济重镇和国际大都市,围绕日、英、中三国对占据中国关税半壁江山的江海关的控制与反控制、中国民族企业在日本经济侵略之下的兼并与反兼并、日方对白银和钨砂的走私与反走私,纵横交错,跌宕起伏,展示我缉私人员及各爱国力量在经济战线与日方和内部败类的较量与搏杀,激发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显示了作家对城市底蕴的把握和宏大叙事的宽阔视野。恰到好处的历史事件嵌入强化了阅读张力,也将更加深化人们对抗战艰难性和复杂性的了解。
人物的多面性和情绪的丰满度又使这部作品可圈可点,对立各方搏杀的过程,也是人性、人心、人情的角力,更增添了情节推进的诱惑。这样的写作表达了孙建伟的不懈追求和意义不凡,具有镜鉴过往的价值。因此,我期待着本书的阅读给读者带来新的感悟和惊喜。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