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死的,但很多人忌讳“死”字,于是,一个“死”字,衍生为四个字:百年之后。
无病无灾时,说及“百年之后”都是谈笑风生。病危时说百年之后的事,自然是在安排后事了。此时的场景是非常伤感的。因此,与其在病危时伤感,不如无病无灾时,对后事好好安排一番。
我就是这样做的。20多年前,我的母亲先后四次中风,三次偏瘫,饱受病痛折磨不说,什么好吃的好喝的也没有享受,更是没留下一句话,便猝然离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我26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突然头晕目眩,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患上了和母亲一样的病:高血压。之后陆续吃药,屡次头晕,终于在34岁那年做了彻底检查:原发性高血压,遗传病。我是感激母亲的,她虽然给我遗传了疾病,但给了我生命,养育我成人,教我明白事理、如何做人,恩德如山。母亲生前受病痛折磨,活得很累也很痛苦,我要改变活法,既要健康快乐,还要及早把后事安排好。
健康快乐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只要心态好,一切都会好。但后事如何安排呢?
我曾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会干部,经办过不少去世职工的丧事,每一次,对死亡都会进行一次思索。人死了,且不说哪种葬法,仅购置寿衣、置办棺材、搭建灵棚、组织吊唁等,感觉死亡真是件麻烦事。思来想去,我选择了遗体捐献,移风易俗,减少麻烦和费用,还能给医疗机构提供医学研究。因此,八年前,我和爱人一起同相关部门签订了捐献协议。
听说我这么早就安排好了后事,而且还是遗体捐献,不少亲朋惊讶万分。大伙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认为,人死了当入土方为安。入土真的就安了?别说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就是历代的王侯将相,建了那么大的墓冢,若干年后,与百姓何异,可见入土为安没什么用,不如选择一种简单的,有用的,又有意义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除去捐献遗体,安排后事,还有哪种方式有意义?
天还热时,我和朋友相约去洛阳的邙山岭玩儿,其实也是想感受一下那里的风水。那里雄浑逶迤,土厚水低,是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认准的墓葬风水宝地。民间自古便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立于邙山岭,我久久无语,在那埋葬的,很多生前都是显贵,而今留下的,也不过土堆一座,有的,连土堆也没有!
邙山北有座凤凰山,已被建成生态纪念园,倡导树葬。纪念园负责人介绍,时代发展到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绿色,向往环保,向往简单。树葬的悄然兴起,便是顺应现代人的向往,活着健康,死后简单,回归自然,与树相伴。
听说还有花葬的,也树葬异曲同工,简单而有意义。
我便想,如果不是已签了遗体捐献协议,百年之后,我愿树葬,或者花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