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乡村产业
50岁的赵一均是缙云上万名烧饼师傅的“总教头”。这些年,他教出来的烧饼师傅成百上千,将香喷喷的“缙云味道”带向四方。有人说,老赵是缙云“乡愁经济”的致富带头人,可他却直摇头:“我哪里算得上什么带头人,人家‘烧饼办’才是。”
县域治理,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赵一均口中的“烧饼办”便是缙云发展乡愁产业迈出的“接地气”的一步。4年前,缙云县委、县政府就破天荒地设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要将缙云烧饼做成一门大生意,推向全国乃至海外。
小小的烧饼竟由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对此许多人起初并不理解。然而缙云却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缙云烧饼模式,创建烧饼师傅基地、定期开展培训,从而完善了烧饼产业的发展体系。至此,“烧饼之乡”的美誉也渐渐传开。缙云烧饼产业年销售额也从4年前的4亿元上升到了现在的15亿元,在全国各地开出示范店440多家,甚至把缙云烧饼店开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
“农旅融合”富乡村
“把乡愁从情怀变资源,生态是基础,富民是目标,特色便是核心竞争力。”缙云县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培育好乡愁产业后,还需依靠缙云特有的优势,发展属于自己的“金名片”。为此,缙云人便瞅准了本地丰富的驴道资源。去年9月,缙云专门成立山地户外运动开发领导小组,不到一年,就基本完成了对当地22条、208.2公里驴道的开发。
在大洋镇后村,当地山脊线驴道如今已成了网红旅游路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外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到缙云旅游的人数达7万多人次,为当地百姓带来收入700万元。也正是由于“山间小路”带来的红利,山里的土货也渐渐热销起来。在位于乌大岩山脊线终点的新屋村,每到秋冬爽面上市之时,也正是旅游旺季,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将自产的爽面销售一空;而在舒洪镇姓王村村口,去年底竣工的爽面博物馆集爽面文化展示、体验、品尝为一体,深受游客青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旅游景点,该博物馆利用旅游拉动销售,让爽面更好地强村富农。可见,从烧饼到爽面,再到驴道……缙云人要找的就是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色。
在“乡愁+”上下功夫
留得住乡愁,就要突出特色,才能避免“千村一面”尴尬局面。在缙云仙都轩辕文化街上,一家名为“初阳小院”的民宿刚开张不久。这已是今年轩辕街上新开的第5家民宿了,目前整条街的高端民宿达43家,每到节假时期,这里便成为了游客的消费热点。仙都管委会副主任丁伟忠将此归功于他们在“乡愁+”上下的功夫。
原来早在十多年前,轩辕文化街便已建成招商,但由于缺乏特色,一直惨淡经营。为了提升人气,这些年仙都管委会植入乡愁产业,将缙云烧饼总部设在轩辕文化街,除了展示烧饼制作工具、原料等,还呈现了缙云烧饼的传说、故事和产业发展历程。据了解,凭借着“乡愁+”的发展模式,去年仙都景区接待游客4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5万元。
满载乡愁味道,做大乡愁产业……缙云促进农旅融合,加快“绿色财富”的集聚和转化,正为乡村振兴聚拢人气,也为数以万计的缙云百姓拓展了增收致富路。周咏南 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