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果
西坡
  西  坡

  中国人的老祖宗留给后人许多训诫,其中有一条——不时不食。这个词,出自《论语·乡党第十》,所谓“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一大波的“不食”来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孔子的嘴,那叫一个刁啊。

  不时不食是不错的;反过来说,应时而食也是绝对正确的:什么时候(时令、季节)吃什么东西。比如,元旦吃驴肉,意在“嚼鬼”;立春吃萝卜,意在“咬春”;端午吃粽子,意在祭贤;中秋吃月饼,意在团圆;重阳吃花糕,意在高升……

  那么,曾经被极其重视,后来一度被无由漠视,现在又被隆重凝视的七夕节(许多人主张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来看待,由此引发诸多响应),应该吃点什么呢?想不起来吧!没错,巧果。

  巧果,巧果,看上去好像与瓜果有点纠葛?

  确实如此。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是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乞什么巧呢?一说是请求织女授予编织的技巧;还有一说是“祈子”(喜子的象征意义)——生个大胖小子,也是可以成立的。

  至少在明清之前,“巧果”似乎还只是“七夕节”时,“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东京梦华录》)的玩意儿。尽管出现了“笑靥儿”那样的面食,但它只是一种花式面果,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与现在我们认识的巧果存在较大的差距。直至清朝《清嘉录》,有云:“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苎结,意思是像拧麻绳似地打结。文中所云之“巧果”,大抵已经很接近我们知晓的那种叫巧果的点心了。

  如果要描述一下巧果是怎样的点心,大概是:菱形状、被扭成“结”、小巧玲珑、极薄极脆的油炸面皮片。也有人用馄饨皮来做巧果的材料,可作旁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埠不少地区,巧果的形状与上海的完全不同,更多的像花色、异形饼干。

  不少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表示:巧果是一种曾经甚为有名而今早已消失的休闲食品。我认为这是想当然耳,是他们久已回避油炸食品造成的错觉。事实上,在一些食品店里还有得卖,或甜或咸(咸者冠以苔条之名),只是售卖的店家数量和食品数量不够多、不够显眼罢了。当今的小字辈,十分嗜好薯片,捧起一罐,呱哒呱哒吃个不停。而七零前那几代人,当年固然也有自己偏爱的“薯片”,那就是巧果。

  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在今天想起来去吃点巧果,来呼应一下“七夕”这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令,不说数典忘祖那种刻薄话,至少显示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少一点应有的尊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4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民间收藏
   第A20版:创见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2-13
巧果
人心自有鹊桥会
竹林七贤(瓷画)
走读夏日的乡野
带娃打卡博物馆
茉莉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巧果 2019-08-07 2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