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其中展示的改革力度和开放思维,令人振奋,令人憧憬,也可以感受到中央对临港新片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殷切期待。
《方案》指出,临港新片区将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5个“自由”彰显新片区的独特禀赋以及改革开放的超强力度。
在昨天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还特别提到,临港新片区除了“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一明确的、更高的定位,也丰富了战略任务。临港新片区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增加了“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等内容。
显然,被赋予“特区”功能和更多国家战略任务的临港新片区“自带光环”,同样也自带压力。
《方案》除了对临港新片区的纲领性定位和要求,也包括很多具体举措,很新鲜,也很给力。
比如:在新片区内设立物理围网区域,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在确保有效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境内制造船舶在“中国洋山港”登记从事国际运输的,视同出口,给予出口退税;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描述的新片区“新政”更吸引普通市民和高层次人才的目光。比如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新片区提出了12条政策,包括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原来的政策是购房需要缴纳个税或者社保年限要有5年,新片区缩短到3年。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消息,体现的是国家推进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决心和诚意。
《方案》明确,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如此,新片区无疑将放大临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未来新片区既能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的国际通道优势,又能与临港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区品牌进行整合,符合国际贸易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相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将更集中、更精准地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
毫无疑问,随着临港新片区一系列突破性的“特区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临港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包括环境优势、人才优势、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都将被重新整合并重新“赋能”,也必将产生积极而强烈的“化学反应”。
位于上海最东南,始终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临港,再一次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这一次的使命更艰巨,这一次创造的未来也将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