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34届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闭幕了。这是一场属于青少年的体育盛会,素有“我们的世界杯”之称。今年报名参赛的球队超过1000支,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前三名的球队,都过五关斩六将,对他们来说,整个赛程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绝不亚于真正的世界杯。
翻开这几天的晚报或者打开客户端,一张张比赛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的年龄,健康的肤色、精神的短发、矫健的身姿,每一张面孔都朝气蓬勃、青春飞扬,透过报纸或手机屏幕,似乎也能听到他们的呼喊和欢笑。他们的形象,和平时我们身边戴着大眼镜、背着大书包、灰头土脸的中学生反差很大。这才是中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首届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于1986年举办,每年暑假开战,至今从未间断过。34年的坚持,让一代又一代中学生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运动的快乐;34年的坚持,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34年的坚持,对上海足球的普及、推广和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著名球星、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成耀东就说:“年轻的时候我也踢过新民晚报杯!”
“我们的世界杯”也成为许多人美好的青春记忆。不久前,一位40岁的读者前来求助,要找一张1995年8月的报纸版面。当时他所在的复旦附中足球队进入了决赛,他踢球的照片登上了新民晚报。我在报社的资料库里搜索到了那个版面,右上角的一张黑白照片中,一个瘦高的男生,正在带球突破。我把版面的图片发给他,他如获至宝,说这是他中学时代的“高光一刻”。
今天的中学生,升学压力要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大得多,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也高得多。所以,新民晚报杯34年的坚持就更为不同寻常: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培育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校园体育蓬勃发展……今天,更需要父母把眼光放远,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校园体育运动。
日本的“甲子园”,因为举办日本高中棒球联赛决赛而世界闻名,每年有4000多支棒球队竞争49张甲子园的入场券。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已经成为上海青少年体育的一大品牌。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的世界杯”一定能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踢球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