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上海话怎么说?居然还被编入上海话“十一级神题”,同时更是引起了许多年轻人说上海闲话的极大兴趣。这是坊间近期的一个不小热点。这几天去看了几个暑托班,发现有一门课程是不约而同的,就是教小朋友学说上海话。虽然孩子们说的和老师们教的,都有些硬翘翘或洋泾浜,但敢于开口、热衷学说,总是好事情。
让上海小囡学好上海话、传承好上海话,意义不小。上海历来是一个海纳百川之地,天南地北乡音汇集。早年间,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拖家带口迁移来沪的人家,在家里讲宁波话、扬州话、山东话,但在弄堂里、商店里,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讲上海话,而到了学校里和班组会上,夹杂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又成了交际用语。那时,一个孩子会同时讲家乡话、上海话和普通话,几乎是他们的“标配”。
现在,不要说上海小囡讲不来上海闲话了,方言的式微其实已是一个全国现象。广州孩子不会广州话,苏州孩子不会苏州话。同样,作为新上海人后代,福建籍贯的孩子会讲闽南语吗?因此,上海的暑托班时兴教孩子们听听学学讲讲上海闲话,十分有必要,必须点赞。事实上,暑托班的沪语接触量十分有限。也有一部分新上海人的孩子,暑假里是要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团聚的。那么,他们能否在假期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里,学学自己祖辈的家乡话呢?方言讲得好不好,是不是标准,这没啥大不了,坚持讲、坚持用才更重要。最不愿见到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个遗憾,那就是一个人既不会常住地方言,也不会祖籍地方言。更大的遗憾是,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听不懂、没人唱,无法传承。
从年轻人,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让方言有人讲、有人学、有传承、有保护,进而能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而且,方言又是本土文化里最具标志性的“活化石”。说得透彻点,方言没了,乡土文化也就失去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