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泉州的手绘地图,不是在书店,而是在一家老房子改造的咖啡馆里。当时没有下手,第二次去却找不到了,服务生说隔壁的客栈有售,随即殷勤地领我走过去。那家客栈也是老宅改造的,二楼走廊的尽头,伸手就能够到一树满满的枇杷花。
手绘地图的人情味,在于它既标注了大名鼎鼎的开元寺,也画出了不远处的“张记特色烤鱼”。泉州影剧院的旁边就有“螺仔芬田螺”,威远楼南边是“树人书店”。地图上的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关帝庙、锦绣庄木偶艺术馆和古厝茶馆紧挨在一起,让人感叹这座小城包容而古老的派头。一幅小小的手绘旅游图却有讲究的封套,泉州市花刺桐是桔红的,到了花瓣的末梢已过渡成金黄。东西塔被一团团的绿烟笼罩了大半,深红的古船悬挂淡绿的帆,庙宇和古民居的屋顶都处理成略显老旧的红。
巧的是最近在读一本写逛菜场的书,作者自己画的地图里“金益香饼店”用一个有大红“喜”字的大饼来标记,而豆腐店果真画了两大板方方正正的豆腐。他甚至在地图上画了蹲在地上卖菜的菜农和戴斗笠挑担的菜贩。碗里的波纹上漂着黑色小点的代表蚵仔面线的店,小圈圈原来是鱿鱼羹。如此,我愿意相信他说的“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知,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
古城是一座动态的地方生活博物馆,即便我在其中徜徉多年,仍然乐意摸索探问,堆叠出自己心目中的乡土认识,时时一个人手持地图时而蹙眉时而微笑游客般行走。手绘地图细心用小字标出美味的小吃店,并加上一句“泉州没有专门宰外地人的小吃店,基本上本地人吃什么外地人就吃什么”。关于开元寺,地图如此提示:“开元寺指的是开元寺的正大门,也就是西街上的南门,有时候的士司机因为单行道等原因把你载到新华路的西门,没关系,往回走过红绿灯左拐就是正大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