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走走看看,我发现,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幽静深远、人迹罕至的小城镇,有不少马车在游荡。那高大威武的一匹马或者是三四匹马,拖着一辆或小或大的车辆,在大街上行走、在小巷漫步。驾驭者那穿着很有意思,大多似乎是中世纪的式样,一件上窄下宽的梯形大氅,远远一瞥,真像蓑衣基本上是深咖啡或黑色;头上往往是一顶高礼帽,或是西部牛仔帽,手里是一杆长长的马鞭——我注意到,同我当年在黑龙江时大不一样,那时的驾驭者特别喜欢甩鞭,无论远近都能不断听到啪啪震响,可是在国外,几乎从未听到过马鞭声。似乎是配套,这些国家、这些地方,大多还是石子路,那一小块一小块的花岗石,平铺成路,于是,马蹄踏踏,清脆悦耳。尤其是到了深夜,万籁俱寂、人们进入梦乡,但是,那马蹄声偶尔传来,那可真让人会怀疑是不是到了塞万提斯或者狄更斯笔下的世界?
也许实在是多少年没见到了,或许想重温欧美作家对当年环境的描摹,我见到这样的马车总想坐上去、然后是体验一把。令人惊异的是,即使是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马车照行不误,有时,还有马车环游,那个“爽”劲,真是无以复加了。有时,多人坐的马车,从你面前走过,总会飘来一连串嘹亮而惬意的笑声。
到处走走看看,还让人惊诧的那就是似乎到处都有的有轨电车。我依稀记得,那还是我的童年时期,上海的福州路、虹口一带,就有有轨电车。一是有轨、二是车上有长长的“辫子”,驾驶员是站着开车的,笔直笔直站立。我曾注意到,那“当当当当”的声响,竟然是驾驶员踩动脚下而发出的,而车票为3分钱起价。不料,到了国外,发现好多地方,都有有轨电车,只是那车型好像更大,甚至车厢有三节或四节!当然,我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甚至自己的“童心”,总要坐上一会有轨电车,也算是一种“重温”,或者是过过瘾。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交通也越来越依赖轿车。但是,奇怪的是,人越是到了现代享受,却越是会怀念当年、怀念过去。现在,有马车和有轨电车为我们圆了一个梦。当马车踩着碎步或者加快步伐,那马蹄声,大概是很难有替代品;同样,有轨电车也是我们的一个“乡愁”,一旦触摸到,那是多大的快乐!
其实,我们的生活应当有巨大的包容性。所谓包容,那就是已经过去了的、或者即将过去了的,我们可以让它不消失、甚至还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那不就是一件好事了么?就拿马车来说,可以这样说,它已经成为世界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在我的印象中,大概没有马车的地方实在是很少很少。为什么?旅游旅游,总是旅和游两个方面。只是疾驰的车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至少少了路上美景的观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呼吁:慢慢走,好好欣赏呀!我觉得,马车就是这样一种工具。有些随心、有些漫不经心,只是两眼左右光顾,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遇。有轨电车也是这样,在“当当当当”声响中,慢慢摇晃,以慢速度王顾左右,那也真是妙不可言呀。当然,这两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环保。那也真是的,我注意到,凡是有这两样东西的地方,大致天都比较蓝。
在不少城镇也见过三轮车,前面有人蹬着,后面坐着一两个人,那也是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蹬的和坐的对比太强烈而被取消。当然,要说出三轮车存在的理由,大概也可以数上那么几条。
我听说过,马车也有问题,那就是马的随意大小便如何处置?曾经有人提出、甚至已经实施给马屁股套上袋子,但也总有麻烦,关键是形象太不佳,而还是保持了原模原样;有轨电车的“轨”据说会给自行车带来麻烦,但好多地方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大多靠路边,也有不少就安排在人行道上,一米不到的宽度、枣红色的“自行车专道”,也算是各安其道。
当我们惊异于马车、有轨电车或三轮车什么,真是少见多怪了。可是,却也引起了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