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离娄上》开篇,孟子大段议论管理国家、平治天下之道,具体说有几个意思。其一,要有规矩和准绳,那就是仁政。其二,仅有好心和善良愿望不行,法令和制度不会自行运作,善心与制度必须并重,且落实为善行。其三,只有仁者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不仁者居高位会把邪恶传播给大众。其四,城防、兵甲、货财等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是从上至下的教化,核心是礼义。这些都是在结合实际阐述“先王之道”。
本文所引,即这段议论开头的两句话。孟子是说,尧舜之道的基本内容就是施行仁政,而不靠仁政,谁也不能掌控和安定天下。现在有的君主虽有仁爱的想法和名声,但他们没有给民众实际的恩泽,他们也不能成为后世的楷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先王的道路走。
“先王”,孟子说得十分清楚,首先指尧、舜。根据全书论述,孟子亦盛赞禹、汤、文王、武王。“道”,是综合性的总概念,指思想、理念、制度、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内容,可简单概括为道路。鉴于皋陶、后稷、伯益、周公等辅政大臣的功绩太过辉煌,故孟子讲“先王之道”时不能不对他们也大加歌颂。
“先王之道”,孟子亦称“先圣之道”(《滕文公下》),可简称为“王道”。孟子说得很具体,“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让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起点。实际上,“王道”含盖了一切,是天下大道、至道。应该看到,“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总纲,请读者朋友牢记此点。前文已述,贵民、保民、忧民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础。没有基础,纲领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纲领,基础只是地上散沙。故必将二者融合起来,方可透彻理解。有的学者对此强调不够,是造成对孟子“王道”思想阐述有欠深入的主要原因。
至于“仁政”,是孟子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一个新的提法,意义十分重大。如上所述,“仁政”是“尧舜之道”的规矩和准绳,亦可说是落实和体现。故不难理解,“仁政”是“王道”题中必有之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上说,二者异辞而同义。故孟子又有“王政”(《滕文公下》)一说。
孟子坚决主张“法尧舜”“师文王”(《离娄上》),后世统治者应以他们为表率,走他们的路。在孟子看来,“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滕文公下》),所以他对周武王之后历代周王均无赞辞,对称王或未称王的诸侯更是严厉批判。因此,后世学者均认为孟子不尊周王,与孔子态度似有不同。恪守孔子传统的儒家派别中有人指责和批评孟子,因而造成孟子思想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题。
孔子实际上亦“法先王”,但明确提出、大力倡导的第一人是孟子。“法先王”遭到后来的荀子的批评,因为他“法后王”。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荀子·不苟》)“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非相》)不过,“后王”具体何指,荀子未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子强调从现实出发考察历史和政治,而不要盲目崇古。“法先王”与“法后王”是战国中后期政治思想中的两派主张。在今人看来,其实各有长短,取长补短,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