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关注城市化话题~~~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关注城市化话题
“微行动”让城市“边角料”
变身公共会客厅
陈琳
  ◆ 陈琳

  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越来越多人涌入城市,在人口高度密集的空间中,如何保持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城市的问题如何得到更快的解决?如何更加人性化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本月26日于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的2016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众多知名设计师将目光投向了上述问题,并给出了自己充满创意和正能量的解决方案。(相关报道见C1-C3)编者 

  位于虹口区“上海音乐谷”西北角的四平路新嘉路路口,原本是个被人遗忘的都市角落,如今,因为小小的改造计划付诸实践,它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这里挺立着一棵百年古树,街角有一个小广场。不过,由于入口与外界的联系被车水马龙的四平路切断,再加上一家汽车维修店的“闯入”,这里逐渐沦为音乐谷最为隐蔽和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入口。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希望在此引入一个既醒目又符合音乐谷背景的标志性设计,使这个不起眼的街角焕发生机。

  事实上,这一诉求和在音乐谷中工作的建筑设计师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由建筑师俞挺、童凌峰,及资深媒体人戴春发起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正是致力于以针灸和缝补式的设计改造,再造都市之中被人忽视的公共空间的“边角料”。

  如今,人们看到的路口,是由俞挺、童凌峰以轻巧的现代木结构建造的黄色“路亭”。两位建筑师希望以此“重口味”的设计来缓和同样“重口味”的维修店,同时弥合被花坛分开的人行道和街角的公共广场,还预留出可由车辆通过的“洞口”。现在,当人们走出海伦路地铁站5号口,远远就能望见“路亭”的醒目身影。

  “路亭”虽小,其再造意义却不容小觑。它既起到音乐谷入口标志性的提升和空间导视的作用,也能够激发将周边居民对此类公共空间的自发使用热情。同时,它的诞生也印证了,设计可以作为一种协调和博弈的手段,来化解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和音乐谷园区管理部门,与代表私人利益的小区物业以及铺面产权业主及租赁商铺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崭新思路。

  实际上,“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脱胎于2014年底的Let’s talk学术论坛。在2015年,他们又联合其他志同道合的同行,发起了“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号召设计师们为身边的城市空间做些什么,让Let’s talk变身为Let’s work,让创意和构想付诸实践。本届活动周,“着眼现实——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系列展以“设计新应用,创造新需求”为主题,于本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作为设计周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向观众们展示了众多让城市“边角料”变身公共会客厅的绝妙创意。

  “缝补式”微空间改造

  什么是微空间?按照戴春的解释,就是身边500米范围内,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空间。微空间不仅涉及个人生活空间,也触及一系列与公共生活相关的空间,比如,像人行道、街头公园、街旁绿地、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广场等都属于微空间的范畴。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饱和,全世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公众带入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市民来说不单单带来生活功能,更重要的是人文体验。和四平路新嘉路路口原先境遇相仿的还有中国台湾的宜兰火车站。火车站的路边,不起眼的空地任凭野草疯长。建筑师发挥想象力,将南侧的铁路局旧宿舍区改建成了微型广场,结合客运转运中心的建设目标,明亮开放的游憩场所拔地而起,还将观光、交通、环保、古迹保存等复合功能容纳其中。破旧的火车站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令当地人骄傲的新地标。

  其实,在虹口区音乐谷之中,还有一个微空间改造项目正在悄悄推进。哈尔滨路附近,汇集了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穿越虹口区的河道,水面宽约20米,是典型的江南小河道的尺度。早期,河浜两岸曾经形成颇有申城特色的滨水社区,只可惜在城市大规模改造和现代化进程中,这份景观消失殆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设计师范蓓蕾想造一座“花桥”。范蓓蕾对此桥的姿态有其特殊的设定,“这座桥其实是一个‘柔软’的花园,它就像是被人轻轻地放置在防洪堤上,因为人们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像是搭在堤上一样。” 从河岸的效果图来看,“花桥”边缘很薄,像是浅浅的托盘,盛着各种鲜花,此种唯美画面,令人不禁希望立刻找回近在身边却远离消失的水岸景色。据悉,该方案正在深化之中,不久之后,它就将从图纸变成现实,哈尔滨路的水岸不会寂寞太久。

  在展览上,你还能看到,1.2平房米伸缩卫生间、隐匿在密集居住区的水塔之家、一个人的美术馆等设计项目。这些创意都在用事实告诉人们,只要找到与之匹配的设计再造方案,被人遗忘的都市“灰色空间”,一样能重新焕发生机。

  从日常中创造奇迹

  “我们不想只停留在憧憬的阶段,我想通过具体的人,以极细微的方式来慢慢改变这个城市。” 作为“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发起人,建筑师俞挺始终怀着这样一个梦想。他认为,每个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都被各种功能与无序捆绑着。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周围的环境不再愿意凑合,这便是城市改造的契机,是一股无法抵挡的推动的力量。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上海虹口音乐谷地区为实验基地,对这个历史悠久、城市肌理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地区,对入口、驳岸与水系、步行系统进行了专题研究。“路亭”和“花桥”仅是小试牛刀。如今,整个计划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俞珽和戴春的团队开始与国内、国际建筑院系合作,开展步道设计、店铺改造、城市家具和里弄入口等创意方案征集与推动其实现的工作,以此改善街区生活空间,激发街区活力,丰富街区市民的出行体验。

  建设与改造,都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这批有想法的设计师们先行先试,施展着“腐朽变艺术”的神奇魔力,为这个城市的生活者的存在与尊严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怀着“非常微小的面对人,非常宏观的面对城市”的信念,为刷去这个城市的面具,以微小的尺度,在身边微小的空间里植入不易忘怀的记忆和生活需要的温存。

  毫无疑问,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也只是一个开始。2015年公布的上海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办法中,已经提出利用好城市空间的“边角料”、“夹心地”、“插花地”,体现了从狭义的“城市建设管理”向广义的“公共艺术管理”的转型。未来,更多城市街角、建筑侧墙等这些极易被人遗忘的“灰色空间”,都有望通过建筑师的微行动,经过针灸和缝补式的改造,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成为供市民休闲、活动、交流的公共“城市客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金市汇市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专版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4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前沿
   第C06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微行动”让城市“边角料” 变身公共会客厅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微行动”让城市“边角料”
变身公共会客厅
2016-08-27 2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