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张欣平
  500千伏电缆是目前电缆施工中电压等级最高、直径最大的,光外径就有180厘米,单盘电缆有810米,重量达40吨。为保障工程质量,承接虹杨变电站进线工程电缆敷设施工任务的久隆集团电缆工程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难题。

  针对大口径电缆敷设难题,技术人员自主研发“隧道内电缆敷设自动化辅助设备”。以往国内进行隧道内敷设大口径电缆,均靠人工把电缆抬到支架上,每公里电缆需要70—80人来托举,且在托举过程中,易出现电缆撞击支架造成电缆受损,给电缆带电运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电缆就位后,通常以人工来进行蛇形处理,也会造成电缆下垂不均匀。

  “隧道内电缆敷设自动化辅助设备”通过智能手臂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取代人工托举电缆并布置蛇形,使劳动力成本下降90%,且电缆敷设均匀、规范。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优于国外的同类设备。

  技术人员还自主研发出“电缆敷设变频联动控制系统(含通讯部分)”,取代过去隧道内导轮传输敷设电缆技术。导轮敷设电缆每公里要用几十个导轮点,每个点均要设专人看守,很难通过对讲机做到同步关停。“电缆敷设变频联动控制系统(含通讯部分)”成功研发后,隧道电缆施工不再需要每个点专人看守,且通讯埋设在系统内,一个指令就可以做到同步关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虹杨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还首次采用无线遥视监控设备,对隧道内可能存在的“死角”进行有效地监控。采用该项设备,项目管理人员通过视频探头,在中控室内就能掌握敷设过程中每个细节。

  技术人员研发的“隧道内电缆敷设自动化辅助设备”等创新技术,均为目前国内同行业中首创,并申请国家专利。

  目前,虹杨500千伏输变电进线工程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久隆集团建设者以创新为引领,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确保这项重点工程明年夏季用电高峰来临前顺利投运。    本报记者 张欣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大购网专版
   第A30版:阳光天地
   第A3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6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打造申城最好的“标杆工程”
科技创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久隆集团及其承建重大工程一览
新民晚报专版A13科技创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2016-11-08 2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