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才艺丰富
2005年成立的凌云“阳光之家”是徐汇区两个区级示范性“阳光之家”之一,记者来到这里时,40名全日制学员刚下课,聊起自己的才艺,每个人都有话说。有的喜欢串珠,做出的零钱包让人爱不释手;有的擅长剪纸,作品常参加义卖,捐助凌云街道的其他困难残疾人;有8个学员还考出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初级茶艺师,喜欢热情打鼓又能静心泡茶的小龚也是其中之一。
工作人员吴茂兰老师告诉记者,“阳光之家”的课程很丰富,对学员的改变也很大。智力残疾二级的小李曾经是一个天天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的孩子,父亲住在敬老院,母亲住在精神卫生中心,他寄宿在孃孃家。最初来到“阳光之家”,他只是高兴于终于有人可以跟他讲点什么了,后来的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为了帮这个从没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大字的孩子了解世界,老师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四人小组,每天教他认一个汉字,每月学会一句英语,现在,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会用英语说“爱让世界更美好”。同时,还学会了剪纸、素描、打鼓,基本能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发微信都很自如。越来越自信的他十分珍惜来“阳光之家”学习的机会,作为班委,不仅积极扫地擦桌搬音响,下了课还不断用手指在大腿上、桌面上敲节拍,复习鼓点,希望能为“阳光之家”这个集体做出更多贡献。每次参加融和活动,小李都愿意主动站出来表演节目,博得大家许多称赞。
为了梦想坚持
对于因为身体原因长期运动量较小、体质较弱的学员们来说,要坚持排练鼓乐不算容易,更何况,这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专心和耐心,因此,一度也有两名学员想放弃。然而,在老师们的劝说下,他们最终坚持了下来,而增强体质、活跃身心的显著康复效果也让他们看到了坚持的意义,尤其是能够站上过去从来不敢奢望的舞台,展示青春的风采,更让他们的梦想变得生动起来。
与记者对答如流还不时冒出“金句”的小龚是一名持证智力残疾人,然而,如果不透露身份,许多人一时半会并不能察觉,他阳光的笑容和灵敏的反应正是在“阳光之家”成长进步的果实。小龚已经练鼓8年,架子鼓、腰鼓、大鼓、水鼓等都练过,其中最喜欢动作灵活、节奏快的排鼓。今年夏季的时候,他一度觉得天气炎热、训练辛苦想退出,吴茂兰一番谈心让他打消了畏难情绪,特别是想到年届七旬的志愿者老师薛鸣飞为了准时从奉贤家中赶来上课,清晨5时许就要起床,他也不好意思再偷懒,回到家里有时还要敲敲锅盖、饼干桶复习功课。站在达人秀决赛的领奖台上,他十分庆幸:“幸好当时没放弃!”
像小龚这样克服困难坚持梦想的学员还有很多,手把手辅导他们的老师们是最大的幕后功臣。从最初的6名学员到如今的16名学员并有望继续扩大规模,从最初的一个鼓点不会到如今能演奏十五六支乐曲,无论是志愿者老师薛鸣飞,还是凌云街道残联和“阳光之家”的老师们,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不过,看见学员们的点滴进步,他们都觉得:“值了!”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