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外观
光影变幻似天体运行
上海天文馆选址临港滴水湖畔,由美国意艾德建筑事务所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组成联合体设计。其主建筑造型如三条交汇的星际轨道,寓意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球形建筑“运行”其间;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设计了4条非同心圆的步道,向外自然延伸,像极了星系的优美旋臂。
主体建筑上“圆洞天窗”“球幕光环”等独具匠心的特色设计,令建筑本身就是一台天文“仪器”。整个建筑的最高处是一个倒扣穹顶,天文观测者们可在深邃夜空中静望星空;“三球”主体建筑中,藏有一个球幕影院,它下面有个环状结构,在光线下会投射出不同的光环,有时浑圆,有时缺角......
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建安部部长徐晓红说,天文馆工程属于造型独特的异形建筑,施工技术难度大。天文馆的建造,将采用全生命周期BIM示范应用、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态净化处理、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导光管系统、地源热泵等多种先进技术。
揭秘展览
穿越银河系听天文故事
走进上海天文馆看什么?天文馆动工之际,一部部宇宙大戏,一个个天文故事,也开始慢慢酝酿。最终的展示工程方案,有望近期完成立项审批。
据透露,上海天文馆主展区将分为“家园”“宇宙”和“征程”。“家园”展区从人们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徐徐展开,带领观众漫步太阳系,穿越银河系;“宇宙”展区从时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个角度呈现宇宙奇妙现象,探索天体演化及运行的机理;“征程”展区呈现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历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只因小时候去过一次天文馆,便种下一生的宇宙好奇心,这样的天文情缘在世界各地的天文馆中不断上演,上海也不能例外。”上海科技馆天文馆管理处处长林清“剧透”:上海天文馆对标美国阿德勒天文馆、纽约罗兹地球与太空中心、德意志天文馆等全球知名天文馆,瞄准国际顶级的天文学交流与科普平台,将通常合二为一的天象厅,一分为二——馆内有两个球幕剧院,一个是直径23米的球幕影院,一个是直径18米的天象厅。
上海天文馆里将竖起一座独一无二的魔力太阳塔,观众可以夜晚看星星,白天“数太阳”。“走进太阳塔,一束白光从天而降,五彩缤纷的绚丽阳光环绕四周,如梦似幻。这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光学设备,将单调的白太阳变身为各种波段的太阳成像。”林清告诉记者,未来的天文馆还将设有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天文特色学校等,满足天文爱好者“夜观天象”、青少年天文科普,以及各种类型的科技夏令营。
揭秘背景
科普拼图完成最后一块
从15年前开馆的上海科技馆,到去年火爆登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再到开工建设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的科普“大三角”即将完成最后一块拼图。而这最后一块“拼图”——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是许多科学家、天文爱好者持续追逐了近半个世纪的科普梦。
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只有北京天文馆这一座大型天文馆。我国知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2010年向上海市领导提议,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兴建天文馆,向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非正规教育至关重要。
上海天文馆2014年正式立项,成为上海“十三五”期间重大市政文化公益项目、重要科普基础设施。上海天文馆计划2017年底建筑结构封顶,2018年展示工程进场施工,2019年建筑竣工,预计2020年建成开放。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庆生说,科技创新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而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上海天文馆以“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培育科技创新的种子。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