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3D打印牵手中国瓷器~~~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3D打印牵手中国瓷器
灵感来自内心
琳恩
  ◆ 琳恩

  欧洲不缺设计师,设计行业包括珠宝首饰设计竞争相当激烈。而在去年,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孩刘蔓(Isbella Liu)却在高手林立的欧洲首饰设计领域脱颖而出,一鸣惊人。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的她,在素有“珠宝设计界奥斯卡奖”的英国“金匠精工艺与设计大赛”中,刘蔓一人独揽三金二银五项大奖,成为颁奖当晚获奖最多,却是年龄最小的设计师。

  在刘蔓彼时的参赛作品之中,一组名为“疗”的系列珠宝首饰成品,凭借其独特的3D打印概念,融中国瓷器于时尚珠宝之中的特殊设计手法,更是一举拿下了“评委会特别奖”中的至高荣获金奖。不止如此,在2014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首饰艺术大赛上,刘蔓已经勇夺该大赛表彰名录第一名。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意珠宝国际设计大赛上,她再次荣膺“最佳产品时尚金奖”和“设计新锐人物金奖”两项重量级金奖。

  用媒体的话来形容,作为“中国最闪耀的首饰设计新星”,从2012年开始活跃于伦敦首饰设计界的刘蔓,其设计融合了当代首饰艺术和雕塑艺术语言。而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则让年轻的她对当代艺术和珠宝首饰的感悟和理解达到新的高度。尽管和其他获奖同行相比,长着东方面孔的刘蔓显得相当年轻,实际上,她的心路历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体验却并不简单,投射到珠宝设计上,便构成了“疗”等一系列充满“治愈感”的作品。

  “‘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身上的疤痕,而设计这一系列首饰的过程正是从心理疗愈疤痕的过程。现在,它们在我眼中不再是面目可憎的疤痕,而是我生命之中的蝴蝶,带着别样美丽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在最近,刘蔓在上海三W艺术机构举办了名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个人艺术首饰个人展览,并在此期间进行了“发现你自己”系列讲座,为诸多首饰设计和制作的业余爱好者提供艺术体验式的创意工作坊教学,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首饰设计的心路历程。 

  让伤疤都幻化成蝶

  “说实话,那道伤疤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提及童年的偶然事件,刘蔓语气平静,却也难免生出唏嘘。出生于武汉的刘蔓,12岁那年过春节因为淘气像男孩子一样大胆地放烟火玩,哪知道一枚烟火却被意外地往她身上蹿去,结果烫伤不轻。“我现在的胸口还有个很大的疤痕,”刘蔓在接受采访时在胸口比划了一下,那道伤口不止在她的身上,也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之前,我一直对这道疤痕恐惧、厌恶,但没办法,它就这样如影随形,伴随着你一起成长。”别的女孩能穿低领的衣服,在豆蔻年华尽情展示自己的青春靓丽,而刘蔓却只能用高领的衣服紧紧裹住胸口的疤痕,即便炎热的盛夏也是如此。在一些人眼中,她成了“异类”。成年之后,她也想过很多的办法去抹掉疤痕,包括刺青以及化妆遮掩。“各种办法都试过,连疼痛都不怕,就是一心想要抹去这道疤痕,但所有的办法都不理想。”

  彼时,秉持对雕塑艺术的热爱和对首饰设计的好奇,好强的刘蔓远赴英国留学。除去疤痕仍然是她心中的执念。有一次,她走入当地一家颇有口碑的纹身店,要求刺青师将她胸口的疤痕加工雕琢成一种图案。那位刺青师看了一眼刘蔓胸口的疤痕,淡然地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其实,它本身的形状很好看,就好像一只蝴蝶。你为什么那么在意?如果我是你,就会把它当做心口的蝴蝶。”这番话让刘蔓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啊,成长的过程中谁没受过伤,受过挫折?很多人身体上都会留下疤痕,有些人会恢复得很好,甚至把疤痕更美化、更深刻化。其实,更重要的是去除心中的那道疤痕。

  慢慢地,刘蔓学会了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她觉得这个疤痕已经不再像疤痕了,释怀之后,她常常笑着和身边的朋友解释:“我身上有一个蝴蝶烙印,这是我人生独一无二的印记。”这段经历给了她诸多设计灵感。

  根据自己胸口直观的伤疤形状,刘蔓设计了一款名为“Scar is No More a Scar”的首饰。作品中红色丝绸一层层叠加,颜色由深至鲜红,仿佛伤疤里的新肉愈合,又如火焰一样美丽绽放。“这些丝绸是以手工叠加的方式制作镶嵌到金属上,具体的工艺我要保密。”刘蔓神秘地眨眨眼,笑称“Scar is No More a Scar”是她治愈系首饰设计的第一阶段。“生命本身是不完美的,我们没必要硬生生地遮掩或装饰,只需要拥抱它热爱它,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身上所谓的‘缺点’变成你最大地‘优点’。”刘蔓表示,她通过佩戴这件首饰能够以全新的心态来直面过去的伤痛,变得乐观和坚强。

  不过,出于设计师的专业角度考虑,刘蔓也为这个系列定制了蓝色等其他颜色,为了满足那些偏好冷色系客户的需求。独特的造型和深邃的情感投入,以及令人好奇的制作工艺让“Scar is No More a Scar”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在当年选送作品参加伦敦艺术界期间,有奢侈品品牌高管当即向她下了订单,为太太定制这款首饰。

  首饰设计与心灵相通

  “Scar is No More a Scar”的成功让刘蔓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哲学。她以“伤痛”、“创伤”为创作主题,设计与“伤疤”相关的作品。从身体上的伤疤,到记忆中的那种皮肤被烧焦的味道,再到自己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刘蔓把所有的画面、情绪,还有这些感情混合了起来。“这个系列只是一个开始,”自此,刘蔓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方法,将“创伤”的经历转化成美丽的藏品。 

  在斩获多项大奖的作品“疗”问世之前,她尝试过用树枝、摔破的瓷、铜的材料制作具有“抱残守缺”之美的设计。“我毕竟是中国人,对东方美学也有执念。”除了学习西方珠宝首饰设计技艺之外,刘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寻东方美学之中。她发现日本保留了一种古老的“侘寂”的工艺。一件完美的瓷器破碎了,成了一堆瓦砾。面对这样的不幸遭遇,奉行“侘寂”之美的东方人发明了金缮工艺。

  “侘寂”金缮修复工艺让作为首饰设计师刘蔓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因为“侘寂”所代表的东方生活哲学价值观,和她的心路历程恰好应和。当然,经过多年专业首饰设计训练,刘蔓在理清了设计逻辑开始为作品做减法,芜杂的材质最终被干净洁白的瓷替代,早期复杂的造型到了设计后期变化为干净的线条,名为“疗”的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根据刘蔓的介绍,“疗”的系列作品共有五件,每件作品都由一件玫金色的首饰与一组洁白的瓷器组成。“我希望‘疗’把珠宝首饰和雕塑语言做结合。”刘蔓在讲座上当场演示“疗”的“打开方式”——“疗”系列中所有金色裂痕都可以佩戴为首饰,所有的裂痕都可以变成美丽的藏宝。“当你佩戴上这玫金色的裂痕时,它便是你的饰品,你用自己的身体感受作品的灵魂;当你取下这枚首饰把它放入到白色瓷器里时,你讲述了一个‘修复’的故事。”

  刘蔓坦言,她之所以将作品命名为“疗”,一方面饱含了“伤”的含义,同时也饱含了“治”的过程。通过和作品互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治愈”。“与我而言,首饰设计的过程是‘疗伤’,也是‘治愈’的过程。”

  面对损坏的残痕,设计师刘蔓把它们的伤痛化作最珍贵的藏品,把易碎的裂痕喝彩为最美丽的珠宝。面对残缺,人尽最大努力用心修复,器物因此得以涅槃重生,器物的不完美因为人的“完美手段”而再次臻于完美。金缮不仅仅是在物理意义上重新修复了一件瓷器,也是在美学意义上重新诠释了一种“无常之美”,重拾破碎而不失尊严,抚平伤痛却有新欣喜。

  “生活中的诸般不美好皆可以温柔对待,亦能别开生面。”在为首饰设计创意工坊的教学之中,刘蔓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在三W艺术机构研习设计的业余爱好者。“其实,首饰设计无关材质贵重与否,最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是否和你的心灵相通。”抓住这一点,人人都有成为首饰设计师的潜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会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6版:观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灵感来自内心
新民晚报人物/国家艺术杂志C02灵感来自内心 2016-11-26 2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