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砚最早见于西晋,距今一千七百多年,晋瓷砚圆形有三足,周身设青釉,砚面无釉露胎,砚型无奇,但三足却有变化,有兽足型,有小熊驮着砚面的,还有三个力士驮着砚面的,很是出彩。由于胎泥细密,还很发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杭州栖霞岭的山脚下,宾虹老的书斋中见到画案上就有一方晋瓷砚,足有大碗口那么大,是三个兽足驮着砚面,周身青釉,砚旁还有晋瓷水盂、晋瓷水勺,俱是周身青釉,再加上秦砖汉瓦所做的笔筒墨床,整个书斋的气氛那个安静雅致就难以言表了!后来在潘天寿潘老的画室中也见到过晋瓷砚,是放在窗台上,砚面不大,比宾虹老家的小一圈,上面养着一撮苍蒲,苍蒲周围用棕皮包着,翠绿可人,旁边配以拳石,也得一个雅字。
诸乐三先生也用晋瓷砚研墨作画,诸老说很发墨不易干,当时杭州晋瓷的水盂、灯台、砚台很多,我在吴山路旧货店也买到过一方小型的晋瓷砚,周身青釉,三足是三个小熊驮着砚面,很有趣。有人说这不是实用砚,是坑砚。
东晋、南北朝、隋唐以来,北方窑也出了很多瓷砚,釉色由青尚白,也有褐色釉,砚型虽也是圆形,但由三足变为多足,且砚足也变高了,使整个砚身有临空感,但由于胎土粗松,多数已不适研墨,实用性不高了,可釉色明亮了,砚足变化更多了,一圈有四足、八足,最多有十足,极具装饰性,放在画案上非常养眼。
前几天去红雨楼造访富华老师,正碰上有人要富老在画册上题名,富老即打开砚盖研墨题字。我一看用的是晋瓷砚,周身青釉,三只兽足驮着砚面。我问富老发墨如何?富老说很发墨,我在国外二十年就用这晋瓷砚台作画,当时我心想用晋瓷砚研墨作画的也只有富老了。回家后我赶忙找我藏的一方小晋瓷砚,但由于事隔几十年,又经历了搬家没有找到,反而翻出了一方南北朝的多足白瓷砚,倒也好玩,此砚砚面直径八点五厘米,高五点五厘米,底圈直径十点五厘米,周身白釉微泛青,有十条兽足驮着砚面,砚面露胎,娇小可人,反复把玩不舍研墨。此类多足瓷砚隋唐以后、五代十国即不多见,一入北宋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