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钱绍昌 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到广慈医院当外科医生。“文革”后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翻译作品有《鹰冠庄园》《成长的烦恼》《根》等600余部(集)影视片。
最近获悉白穆去世,很是伤感。他长我11岁,享年九十有二。
我和他相识于1959年。
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抢救成功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全国各媒体均争相连续报道。当时著名作家柯灵也很受感动,决定将此事写成电影剧本。经医院领导同意,柯灵穿着消毒衣,戴着帽子口罩,套上鞋套,在病房里住了几天,体验生活,零距离观察对烧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1959年剧本写成后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影片由桑弧导演,白杨扮演医院领导,卫禹平演钢铁工人丁大刚(即现实生活中的邱财康),王丹凤演他的妻子,白穆演主治大夫。
拍摄期间他们多次找我去天马厂提供技术咨询,这样就跟演员们熟悉了。能跟这些我一向仰慕的明星相处,我自然十分兴奋。我是王丹凤的影迷。那时候我才28岁,年轻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很随便地直呼他们白杨、白穆——其实他们都比我年长,最年轻的王丹凤也比我大6岁;而他们却都尊称我为“钱医生”。回想起来真是很不礼貌。
此时邱财康早已痊愈,但仍在医院休养。摄制组全体人员十分希望跟邱财康见个面。医院领导就让我陪老邱去天马厂。老邱一到,桑导和演员们都热情地围了上来,问长问短,老邱均一一作答。有人还好奇地摸摸他的皮肤,问他皮肤能像正常人一样出汗吗?接着摄制组主要人员跟老邱和我一起合影。桑弧和白杨十分谦虚,让老邱和我站在中间。快门一按,这张很有意义的照片便拍了下来。我一直将它珍藏至今。照中白穆穿着白大褂站在最左边,接着是桑导、我、老邱、白杨和王丹凤,后排是卫禹平和老摄影师周达明。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剧务只给了我一张豆腐干那样大小的照片,我觉得太小,又不好意思讲。白杨看到了照片很不高兴,马上对剧务说:“你怎么给了钱医生这么小的一张照片?”让他立刻放大成12寸的给我。老艺术家如此谦和,如此亲切,今天的某些“星”,略有成就就不可一世,简直有天壤之别。
影片摄制完成后桑导曾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大导演的盛情让我受宠若惊。我记得他家是在瑞金二路的“金谷村”,家中陈设很简朴。我在经历了“文革”的噩梦后改行进了上外教英语。有一天英语系年轻的同事穆老师忽然来找我,对我说:“桑弧是我的舅舅,他知道你进了上外当老师,很高兴,他几次要我向你问好。”故人如此念旧,使我不胜感动。后来桑导的公子李亦中教授接了父亲的班,也从事电影的研究和教学。每次见到他,我总是会问他桑导健康如何。这位名导演2004年时去世,享年88岁。
我也曾去过王丹凤在陕西南路“陕南村”的家。1965年我曾和她一起去北京参加全国青联代表大会,受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邓总书记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当时被接见的有千余人,上海代表团站得离中央领导比较远,有一位领导同志就请王丹凤这位大明星下来,站到中央领导后面合影。丹凤于改革开放后去了香港,当年已是60岁的她经营“功德林素食店”,生意兴隆,倒也是一则佳话。最近丹凤与夫君柳和清先生回沪定居,并庆祝钻石婚,真是福寿双全。
大约10年前,我还跟白穆通过电话。他依然称我为“钱医生”。那时他已息影多年……
如今照片中人大多相继去世,留下来的只有王丹凤、邱财康和我。
1988年瑞金医院纪念抢救邱财康成功30周年,邀请我回医院一起参加纪念活动。当年的领导关子展(后任市高院院长)和抢救组成员(董方中、史济湘等)与老邱一起合影留念。今天,这张照片中仍然活着的只有老邱和我。老邱比我大两岁,这样重伤后依然健在,倒是奇迹。
我跟丹凤一样,“文革”后也来了一个大改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已放下手术刀,拿起粉笔教外语。业余我翻译了一些影视剧。有趣的是,这张照片中所有人物都已经离开了影视圈,而我却反而一只脚踏进了影视圈。世事变迁若此,沧海桑田,令人不胜感叹。
谨以此文纪念白穆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