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千年不蛀的老话:“人靠衣裳,佛靠金装。”衣裳是最直观的包装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密码,比如身份、等级、嗜好、趣味,甚至社区地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军装风行天下。士兵服两开袋(前胸两袋,便于插钢笔),军官服四开袋(下端还有两袋,放工作手册)。四开袋有布、呢之分,前者是连排长的尉官服,后者是营级以上的校官服,转业到地方,都是脱产干部。七十年代中期,小伙子最牛的时尚系列:呢军服、蓝军裤、导弹皮鞋,骑着十三型锰钢自行车(特供稀缺品),再配双铃,风驰电掣,一路红灯,一路飞驰、一路铃声,一口塑料普通话。那是机关大楼、部队大院里的干部子弟。
八十年代,夏天的弄堂标配:拖鞋、短裤、赤膊,套一圈项链特粗,特扎眼,他们往往是个体户。时代开始变了,有则顺口溜:“好男不上班,好女嫁老板,戆男戆女上三班。”金钱开始冲击特权。
上班族则斯文些,蓝短裤、白背心、夹脚拖鞋爿,这套“裸”装,上只角限于室内,下只角坐在弄堂口:一条毛巾搭在肩上,备揩额头,像个立灶头的大师傅。到了傍晚,只剩下三角裤,站在弄堂角落,一盆井水举过顶,冲凉兼洗澡。大热天里,“白衬衫、蓝长裤”,那是寿头毛脚见丈母娘。倘若此时弄堂里进来个花衬衫的老头,楼上楼下都会轰动:“阿毛,捺香港爷叔来哉!”相当于孤儿院来了个大户。
到了秋天,羊毛衫开始代替“文革”期间的绒线衫了,那时最有名的是友谊牌,出口产品,还有凤凰、白兔牌,厂家都在杨浦的长阳路、平凉路上。为了证明密织度高,羊毛衫可以拎起来放在柜台上竖而不倒,绝无镶嵌腈纶之嫌。到了冬天,流行高领子,甚至高领三叠,表示有钱,富裕的标志。买不起高领头羊毛套衫,鸡心领移到后面,后头就是围脖,冒充羊毛衫。那是个全民得益、人人炫富的时代。社会风气变了,价值观分歧了:有的向前看,有的向钱看。
要么西装内衬羊毛衫,要么衬衫下配牛仔裤,这是城里人的标配。西装混搭牛仔裤,始于农民工。今天,整天穿着西装戴着领带走来走去,那是房产中介的工作服。很多人开始穿运动衫表示休闲了。
九十年代的夏天,T恤衫替代背心。一段时间里,最流行的,胸前一朵菊花,那是法国“梦的娇”。面料:真丝。后来更上一层楼:重磅真丝,厚厚的,很有垂直感,好像双层隔。浸泡在水里,鼓泡起一大盆,撩起来,拖不动。穿在上海人身上有些分量,黄梅天,有些闷,上海话:吃着分量了!
这二十年,经济发展迅猛,透明成为美学潮流,“裸”时代开始了,裸考、裸捐、裸官、裸婚、裸奔,连严肃的经济学,也涉嫌裸,巴菲特的名言:“潮水退去后,看谁还在裸泳。”简直就是黄色镜头。女装,在影星的引领下,从裸脐,到裸背,到“裸装”,实乃泳装,非一丝不挂,仅遮羞而已,目的:欲盖弥彰。泳装最大的卖点:三点式!穿三点式,走在卧室里,属于发嗲;走在宾馆里,属于小三;走在南京路上,属于花痴;走入屏幕,属于影星;走下屏幕,就是K姐。背景,赋予衣裳不同的社会角色。
衣裳,对邋遢男而言,是裹尸布;对时髦女而言,等于文身。观察男人,看他喝酒;观察女人,看她穿衣:穿长裙的,往往文静,穿短裙的,往往活泼。比短裙再短的,往往是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