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看病难”加上“看病危”
吴兴人
  吴兴人

  过去谈到高危职业,总是想到煤矿工人、拆弹专家、战地记者、特警、消防员等。近日读到一位资深耳鼻喉科医生写的文章,题为《我的高危职业》。其文有言:“前些天接到远嫁他乡的姑妈的电话,她和我拉了拉家常,最后扔出一句:最近医院不太平,新闻上好几个被害的医生都是耳鼻喉科的,你每天病人这么多,要特别当心啊!”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多起恶性伤医案,绝大部分都不是医生本身的过错。以齐齐哈尔市北满特钢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为例。他今年45岁,自从业以来,没有患者对其医德医风问题的投诉。经调阅相关病历调查,未发现孙东涛对齐某某的诊疗过程存在不当之处。这样一位优秀医生的珍贵生命消失在瞬间,是何等不幸!

  伤医、杀医行为的流弊所及,令医生的职业光环日渐淡化。不仅医学院校很难招到尖子学生,医生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30年前有个调查,人们希望选择的职业,医生排在前几位。现在有八成医生不愿自己的子女学医。我有一位朋友是医生,他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我问她愿不愿意报考医疗专业。她答道:“我们全班没有一人愿意做医生。”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做医生。我的很多老同学、老同事,他们的孩子都不学医了。”记者问他的孩子学什么?黄洁夫答道:“她没学医,学了法律。”

  这就很可怕了。现在,人们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但值得注意的另一极是:许多医生担心“看病危”。多了一个“看病危”,受害的不仅是医生,更是患者!“看病危”加重看病难。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就是人类生命的工程师。让最优秀的人才呵护生命,是社会珍视人的价值的标志。如果医生竟成高危职业,倘若医护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优秀学生不愿学医,良医锐减,良医束手,国人的健康又如何得到保障?上述那位高年资的耳鼻喉科医生每天要看60多位门诊病人,如果他经常想到姑妈的告诫,“你要特别当心啊”,时刻提防病人会不会拔出拳头或刀子,怎么可能为病人看好病?

  伤医、杀医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行为,为天理所不容,更为法律和人道所不容。公安部门应当对“医闹”和以暴力干扰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予以界定,依法对“医闹”行为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

  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不是医疗事故的死亡),对家属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因此,继续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迅速抓紧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才是治本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康健园/热点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三公”经费公开要不留死角
用命换来的感悟
不怪宋祖英
公开是一种民主训练
用完为止
“看病难”加上“看病危”
美国版评论·随笔A08“看病难”加上“看病危” 2014-03-11 2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