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学家小克劳德·乔治说:“有效地进行适当的意见交流对一个组织的气候和生产能力会产生有益的和积极的影响。”此语在管理学中被称为“乔治定理”。
如今,一些文山会海的企业、公司,从产品发布会、订货会、洽谈会、交易会、展评会……到午餐会、茶话会、座谈会、招待会……以及按上级指示和根据当前遇到问题召开的各种紧急会议,不一而足。会多,但未必能够有效地意见交流,这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开会,有的会交易额不小,却未必有多少意见交流;有的会容不得与会者探讨与发言,形式主义走过场,只安排在会末问问大家有无不同意见,时间一到便草草结束;有的会说三道四,主题不明,自然也未能展开深入的探讨。
乔治定理所说的“有效地进行适当的意见交流”。起码要求开会要有的放矢,有具体针对性,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开了半天会,像包子还没吃到馅,就未能切入实质性探讨。人头到了,时间花了,饭食吃了,纪念品发了,不过在做无用功。显然,与会者之间也有着较大的身份、地位、水平等位差,以及这些位差造成的隔阂,交流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要想实现有效交流,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议规则:在会上大家都有平等发言的资格,允许人人畅所欲言、自由辩论。对提不同意见的人不允许打击报复。
我想:这样的会议规则若能真正实施,意见的有效交流也就大大减小了位差与阻碍,自然能获得高效,对公司的组织气候和生产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使公司内部的民主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在不知不觉中,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将被牵动、提升起来。
人人都熟悉传统的“意见箱”,就是显眼高挂在单位大门上的木头箱子或铁皮箱子,供人们把纸条扔进去,再定时开箱,送到领导的办公桌上。这里的耗时和传递环节是个未知数,员工与领导总是隔着一道神秘的墙。发信者发了多少信,领导者到底看了几封?有无认真看?是否含糊地把信随便丢进纸篓里了?这就更说不清了。官僚主义带来的渎职和马虎,以及故意搪塞、拖拉和舞弊都可能存在。若能够在会上面对面,情况就不同了,当场一问一答,可排除延误、含糊和舞弊,也是对领导者、管理者的一次水平检验。如果某些领导者不愿意在会上进行当面意见交流,人们倒真的要质疑他那个高高挂着的“意见箱”了。
乔治定理除了把意见交流的“有效性”放在首位来考虑外,还指明了“适当性”,因为过于频繁的会议是一种浪费。做到这两点,意见交流才能对组织气候和生产力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