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心理/实验
     
本版列表新闻
魔鬼心理实验室全国独家揭示——~~~
魔鬼心理实验室全国独家揭示——~~~
     
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鬼心理实验室全国独家揭示——
《达人秀》十大心理吸引法则
《达人秀》剪辑的理念全面借鉴好
  魔鬼心理实验室 

  主持人

  张结海实验心理学家,在国际、国内权威心理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提出了多个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曲玉萍大学实验心理学专业讲师,法国政府青年社会学精英学者,CNRS国家科研中心客座研究员。

  为什么选秀节目在中国早已日薄西山,而《达人秀》却可以创造收视率新高?《达人秀》的收视人群非常广泛,其吸引力到底何在? 

  《达人秀》是从英国购买的版权节目,据说版税非常高,这些巨款获得英国方面的一本神秘的制作宝典。宝典对《达人秀》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那么,这本神秘的宝典又到底有哪些核心内容? 

  《达人秀》节目制作都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内幕?还有……《达人秀》还能火多久? 

  今天,魔鬼心理实验室全国独家为您解读《达人秀》那本神秘宝典的最核心内容,我们将它总结为十大心理法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这样一个国家,近年来频频向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输出电视节目,我们以一家之言深度解析《达人秀》,正是希望国内综艺节目能够吸取其精华,有所借鉴。

  法则1寻找法则

  “善良的人们”大概根本没有想到,英国《达人秀》的选手绝大部分是节目组四处寻找而来的。每季《达人秀》开始,媒体上都要公布报名电话,还时不时播出些海选的片段,给人的印象《达人秀》是一个百分之百的选秀节目。错!《达人秀》确实有海选出来的选手,但是只占很少一部分。 

  实际上,《达人秀》宝典上对于寻找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都有详细规定。 

  您也许要问,《达人秀》既然是选秀节目,又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去寻找选手呢?这就涉及到《达人秀》第二个法则——心理原型法则。 

  法则2心理原型法则

  “原型”这个概念在欧美娱乐圈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原型”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最早是荣格提出的,在此基础上,约瑟夫·坎贝尔撰写出的《千面英雄(Theherowithathousandfaces)》被欧美娱乐圈的从业人员奉为圣经。 

  那么,什么是原型呢?它指神话、宗教、传说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它能唤起观众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好莱坞电影大量运用原型理论早已广为人知,综艺节目《达人秀》也广泛运用原型概念进行指导我们可能会感到吃惊。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西方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因而具有原型的力量,《达人秀》的制作宝典就专门规定,为了吸引观众,每期《达人秀》必须有袖珍人参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舞台上能看到朱洁的缘故。 

  可是,小矮人毕竟是西方的原型,难以打动中国的观众,英国方面就问中方人员:你们中国有哪些有名的故事?中方人员回答说,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中国很有名。于是我们在台上就看到了喜悦(代表七仙女)和张海军(代表董永)。

  法则3吸引法则

  一个节目要成功,吸引点是关键。具体地说,《达人秀》的吸引点为五大类,分别是:蜕变、反差、猎奇、感动、搞笑。 

  所谓蜕变,说得诗意一点是“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说白了就是一夜成名,这是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当我们自己无法实现蜕变时,我们把这种情感投射到一个个达人身上。这也是娱乐节目的一大改变——以前我们在电视上是看别人(精英),现在我们是看自己(草根)。反差实际上是蜕变的延伸,《英国达人秀》故意让苏珊上台时头发乱蓬蓬的、穿不合身的衣服,同时让毒舌评委一开始对她进行嘲讽。其实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得最大的反差效果。 

  猎奇就是稀奇古怪、尽可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英国的经验证明,猎奇对提高收视率大有帮助。感动就是尽量挖掘选手背后可能存在的感人故事……如果你在台上看到一个人很莫名奇妙,他/她的作用其实只是用来搞笑,杨宝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法则4分工法则

  支撑《达人秀》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从功能上他们分成以下几个小组:寻找小组,负责在全国各地找寻符合《达人秀》节目要求的选手。培训小组,该小组对所有选手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彩排,但是重点内容却是选手背后故事的包装,穿衣打扮、教选手在台上如何说话,以及帮菜花甜妈这类歌手写《送你葱》这种俏皮的歌词。摄制组,负责场内拍摄以及少数有真实身份选手的外景拍摄。剪辑及后期制作组负责最后的剪辑工作。

  法则5包装法则(又名反差法则)

  包装过去都是往好里包——美化、漂亮、时尚,但是《达人秀》包装基本原则是反差,重点选手条件是才能和外表存在反差。仅此一条,你就能八九不离十地预测到最后的前三名。 

  反差法则被《星光大道》发扬光大,音乐学院毕业的,硬要包成仓库保管员。一位在台上一直穿一套大花衣裤、说浓重口音的陕北方言、亲友团来自某某村的姑娘,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观众们突然发现她原来衣着时尚、普通话流利、而且她一直居住在城市。 

  法则6梦想法则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每一个选手在台上都会被问到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首先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达人秀》五大吸引点之一的“感动”,其次回答不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既然如此重要,选手如何回答就非常有讲究了。 

  培训小组在培训时要求选手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要么拼命向上,给人感觉像痴人说梦。比如,我要代表中国人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引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我要开一个100万人的演唱会(让观众感觉他[她]好可爱)。要么拼命向下,梦想越低微越能打动人。 

  法则7Yes法则

  现场观众通常比较热心,只要选手有一个方面令他们满意,他们就倾向于Yes,为不违背民意,《达人秀》宝典规定,评委可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多给Yes,反正这个Yes也不一定有用。

  法则8广告法则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达人秀》会临时请一位北京的评委,不过无论是杨澜还是崔永元,他们都会被上海的那两位评委“耍”,原因是北京的那位评委不了解《达人秀》内定的广告法则。 

  这个法则很简单,那就是淘汰一位选手时,不要前两位评委都说No,而要一个说Yes,一个说No,等到第三个再说No。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前两个评委打平后,可以插播一次广告。比如,第二季杰克逊老太太表演完之后,杨澜说No,周立波立即说:“阿姨,我给你Yes。”广告回来之后,不出所料,伊能静再给她No。 

  商业无处不在。 

   法则9剪辑法则

   许多观众天真地以为《达人秀》是直播节目,更多的观众知道是录播,但以为是录一次播一次。直到高晓松因为酒驾缺席,观众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达人秀》是多次录,通过剪辑打乱再一期一期播。

  这有什么好处呢?

  《达人秀》剪辑的理念全面借鉴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心理波动法则,把每次播出的《达人秀》当成一部电影来剪辑。基本的做法是把精彩的和不精彩的节目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然后播出。这些规律包括开头要有一个比较精彩的节目(但不是最精彩的);观众所能忍受的乏味时间不能超过一刻钟,所以每隔最多15分钟就必须安排一个能提起观众兴趣的节目;有些表演一笔带过,选手根本没有自我介绍、回答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机会;最精彩的节目放在相当于电影高潮处——大约2/3的时间——播出;结尾处最好是一个无厘头的搞笑。

  《达人秀》连片尾出字幕的方式都学电影。

  法则10走红法则

  《达人秀》还能红多久?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支撑《达人秀》的是这些达人们,而达人基本上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有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财经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公众服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人才
   第B14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5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16版:人才/留学移民
《达人秀》十大心理吸引法则
我爱爸爸
新民晚报心理/实验B02《达人秀》十大心理吸引法则 2012-02-08 2 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