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第一次来到咨询室的时候,焦虑、仇恨、绝望的情绪写满脸上。十四岁的花季少年,内心本该是阳光、快乐、充满生机的,而小阳却忧伤、冷酷、充满着仇恨。他声嘶力竭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发泄着心中的愤怒,他说自己在这世界上有个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他控诉从小父亲对待自己的种种暴行,说到伤心处,竟然失控地用双手拼命拉自己的头发。
奇怪的是,虽然小阳的表现让人觉得好像他父亲确实做了非人道的事情,但他所说的那些具体事件,却是平常的父亲都容易犯的错误,并没有特别虐待的成分。相反,我们还发现小阳的父亲是个负责任的爸爸,这些年小阳妈妈没有工作,都是父亲辛苦工作在养家。这样的爸爸按理不应该成为儿子仇恨的对象,为何父子关系会变得如此紧张呢?
当见到小阳的爸爸妈妈后,问题的原因找到了。原来这对夫妻对于养育孩子有个特别的分工,爸爸负责赚钱养家,而妈妈则负责儿子的全部养育事宜。爸爸本来就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不善言辞,情感木讷,对儿子,他认为只要能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就算尽到了父亲的责任。而妈妈作为全职妈妈,她也把儿子的生活、教育事宜全包了,觉得具体养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平时也基本不让爸爸插手儿子的事情。于是,在儿子的成长记忆中,没有一次与爸爸亲热、玩耍的回忆,而这些,是所有的孩子都向往的、不可或缺的对父爱的情感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学派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当一个人渴望某样东西而得不到,为了避免心理的痛苦,会启动内心“否定”的防御机制,以拒绝接受或主动放弃来获得心理平衡。因此,从心理层面上分析,小阳是因为从小渴望父亲的爱而不得,内心充满失望和沮丧,在这种缺乏父爱情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变得敏感而自卑,他渴望父爱却害怕得不到,便以拒绝父亲的行为来保护自己。进入青春期的逆反,让他把这种失望和拒绝演化成对父亲的仇恨,他的内心其实是以发泄对父亲不满的过激行为来表达对长久缺失的父爱深深的渴望!
通过咨询,我们帮助小阳和父母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指导他们建立起家庭沟通模式,学会互相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与接纳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终于,小阳与父亲重建了父子关系,小阳的过激行为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