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é8面包房每天早晨将前一天生产却没有卖掉的面包交给“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再由“快乐邮递员”送至困难人群手中,“爱心面包”行动已默默坚持了27个月。
福利院里探“寿星”
上午8时30分许,志愿者们来到位于浦南叶榭镇的蓝色港湾福利院。今天是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每月一次的“蓝色港湾活动日”。照惯例,他们要把带来的“爱心面包”分送给本月的“寿星”们。
陆璟玲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先在小卡片上写下名字和“生日快乐”祝福语,再为面包扎上彩色的丝带。准备工作完成后,陆璟玲对照着院方提供的名单,走遍福利院的6栋楼,逐层寻找本月的52名“寿星”,把面包送到这些老人和残疾人的手上。
“80后”老板传递爱
2009年8月,“80后”沈竹林和朋友合伙在华亭老街上开了Café8面包房。“当天制作的面包放到第二天也能食用,与其像一些面包店那样打折卖,不如送给有需要的人。”沈竹林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实践——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很乐意接收。
同年11月,“爱心面包”项目设立,并组成了一支“快乐邮递员”队伍,每天将面包送到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居民等困难人群手中;而每月最后一个周六,面包则作为蓝色港湾福利院当月“寿星”们的生日礼物。至今,面包房已累计捐赠面包超过4万个,这些面包正常售价在5-10元之间,若打折出售,也能换回近10万元。
沈竹林反复说送面包只是“顺手”而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新鲜度差了些,但品质肯定要保证,捐赠的面包都是经过筛选的,保质期在2-3天。”
送的不仅是面包
志愿者金鑫是一位患有先天性眼疾的残疾人,但一直热心公益。作为一名“快乐邮递员”,他的任务是每周日到10户独居或空巢老人家中送面包。
“看到他身体不便还每周坚持来给我送面包,风雨无阻,我感到过意不去。”68岁的李阿姨曾在感谢信中写道。她的女儿在国外,一人独居,对她来说,志愿者们每周给她送来的不仅是面包,更是温暖。“我们的子女一年才来看我一次,你们却每周都来看我。”一对主动找到爱心协会要求结对的老夫妻动情地说。 通讯员 许萍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