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我们一群在博物馆、文物商店工作的青年正在讨论共青团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刚开始,大家都有些没主意,我们没有诸如修理自行车、小家电的技术,怎么学雷锋?学考古的大陈说:“要不我们抓紧学习一下,看能不能帮老伯伯剃头?”大家一下子就哄开了:别把人家老伯伯头给剃坏,还把自己手给搞伤了……
研究古代陶瓷的阿李思维缜密:“学雷锋有很多方式,我们要结合行业特点,为市民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样吧,各个团支部说一说,都有些什么资源,上海博物馆的北广场人流大,我们可以结合文博青年的特长,在那里组织一次‘特别行动’,给市民提供方便服务,这也是学雷锋!”到底是老团干,学工艺美术的阿施提出了合理化方案。
我赶紧跟进:“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文物商店都有参观指南和普及性读物,有关团支部回去向领导汇报,各支持500份,让不进馆参观的人也可以了解文博知识;大陈花点心思编撰一份通俗易懂的上海重大考古发现,我来收集整理一下上海主要博物馆纪念馆的参观信息……”
“那我们支部团员就多出点力气,负责搬运桌椅,维持秩序!”人高马大的小张乐呵呵地说道。
“也算我一个,我们支部团员都在开放一线,难得轮到周末休息,还是先把我们团干部顶上去吧!”这是和小张同一支部的大李。
“格么,我去整理点老上海文史典故,老百姓蛮欢喜迭种资料额。”向来比较笃悠悠的阿段也被带动了起来。
“我们支部的团员对广场周围情况比较熟,回去我们把相关的重要餐饮场馆、交通线路情况汇总一下,再选两个耐心细致的小姑娘提供咨询服务。”这是上博开放部的小唐。
“我们推荐两个有经验的讲解员,说到党史,有些老人家可以问好多个问题,解答清楚,才能代表我们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风采!”刚从延安回来的小杨黑瘦了不少,可这时也来了劲。
好——散会,大家分头干活!
那年三月初的一个周六,一切如我们会上讨论的展开。不少老人家激动地询问一大会址纪念馆近况;中年人大多喜欢上博和文物商店的资料;带着孩子的年轻爸爸妈妈对“上海主要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信息”最感兴趣,现场研究求证最佳组合路线;有学生模样的青年拿走了“上海的重大考古发现”和“老上海典故”,不一会又折回来兴奋地表示要再多拿些带给同学。原本计划活动到下午五点结束,可将近中午有些资料已经出现紧缺。于是大家赶紧“补仓”,有的去加急复印,单位近的顾不上吃午饭赶了个来回,路远的想方设法调度人手再急送过来。
那一天,我们一起忙碌得忘了时间,直至所有资料“弹尽粮绝”。
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能回忆起那天的青春飞扬,也一直记得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的感悟:学雷锋,不受时间、空间、行业的限制,能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公众服务,就会得到一种充满自豪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