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九十年前民国初年印行的《学生新尺牍》。规格:173毫米×126毫米。文字为竖式排版、馆阁体。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世界书局出版。为上下册合订本。上册76页,下册88页。纸质虽已灰黄,但保存基本完好。因年代久远,封面封底早已遗失。多年前,我自己将它重新装订并题写书名。
该书上册为学业门,下册为交际门。学业门又细分为:入学类、报告类、请假类、论事类、质疑类、开会类、运动类、旅行类、退学类、毕业类等十个门类;交际门也细分为:陈说类、问候类、探询类、请托类、邀请类、借索类、规劝类、馈赠类、祝贺类、慰问类等十个门类,各类又有若干案例。文言文古色古香,白话文浅显通俗,字里行间带有清末民初文字行文和民间风俗特色。虽名为《学生新尺牍》,但涵盖了民间生活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故成年人写信或交际也可以从中学到礼仪和知识。尤其该书附录各种便条式、明信片式、卡片式、信封式等程式,规范用语及格式。更值称道是称呼式,含有“家族称呼表”、“亲戚称呼表”、“师友称呼表”更具实用价值。我余暇时翻翻,受益良多。
所谓“尺牍”,即现代语为书信也。牍,木简也。古制书简约长一尺,故曰尺牍。旧时人们通讯不便,常以书信联系,到邮局付寄。现在通讯发达,人人拥有手机,家家安装电话,有事相告,随时随地拨打。这种便捷便是时代进步、科技发达的标志。尽管我也有手机,但在下为七旬老汉,依然钟情于书信形式。与亲朋好友尤其与报刊杂志编辑先生们联系或投稿,仍习惯于书信形式,有时还用毛笔书写,仿佛心里更踏实些。
我的写信习惯,源于家庭原因。幼年时在下即随父母来沪定居,而祖父母仍居苏北老家。家父为了训练我写信能力,经常由他口述,由我执笔。祖父母得到我平安家信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经常会夸奖我小学四年级就会写信了。无形之中我也爱上了写作,小文也常见诸报端,此实乃《学生新尺牍》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