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范围较大的特卖会,确实会有足够多的“大牌”、“一线品牌”,东西也都是正品,组织者由此为特卖会标上各种标签,让消费者误以为里面卖的都是“大牌”。
殊不知,其中一部分品牌是每逢特卖才来“插一脚”的“临时户”,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牌,这些牌子在最普通的街边、地铁商场甚至服装批发市场就能看到。
更有甚者,广告上标注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真到了现场,才发觉只是小猫两三只,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所谓名牌。比如“登思路”、“阿旺尼”,一看就是傍名牌的伪名牌。
猫腻二 价格存虚高
价格虚高是特卖会最常用的伎俩。在一些会展中心的服饰特卖会上,记者看到,商家打出的折扣大多在一折或二折,比如手袋的折后价大多在200多元,号称打了一折,也就是说这些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原价居然高达2000多元,价格直逼名牌货。看似大甩卖,其实在打折前,商家已经把原价悄悄提高。
猫腻三 售后无服务
此外,售后服务也是特卖会的“死穴”,很多服饰被胡乱地堆放着,顾客只能从一堆衣服中寻找自己要的款式;而仔细一看,又会发觉比如拉链不畅、商标不清、线脚模糊等瑕疵。
同时,不能开发票,能换不能退,断码或老款,随便哪个借口都能将消费者处于权益无法得到保证的境地。特卖会一般安排在待拆场地或是五星级酒店,短短几天过后,往往是人去楼空,消费者无处维权。
猫腻四 小样成商品
一般年末时,一些知名化妆品品牌的小样会成为特卖会上的畅销货,相比于价格不菲的正品化妆品,小样显然物美价廉,性价比极高。不过,这些小样的来源一般只有两种,一是本该在专柜赠送给消费者却被销售小姐私留;二是代购商从境外代购化妆品时获赠的小样,这两个渠道的货源十分有限,剩下大量的,就是仿冒的“山寨”小样。
猫腻五 “新款”非现款
众所周知,大多数品牌在特卖会时的产品系旧款,但也不乏一些叫卖“新品”的商家。细心顾客往往会发现,所谓“新款”,在该品牌的正式专柜中却难以寻觅到。
业内人士称,顾客去特卖场买衣服、鞋子经常会发现虽标明新品,但其品质与正品略有差别,风格相似、但面料不同,款式一样、但细节粗糙,难逃为特卖专门定制产品之嫌。部分厂商也承认,会为年末的特卖会推出定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