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对待,理性“血拼”。特卖会“血拼”时不要冲动购物,更不要为了贪图便宜而“轧闹猛”。只有理性消费,才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商家促销的优惠。
二是看清促销优惠门槛。目前,特卖会商家的优惠方式主要有“打折”、“降价”、“立减”、“积点”、“返利”、“返券”等。它们往往被商家附加了条件,暗设了门槛。有的规定“部分柜台、部分商品不参与优惠”、“消费满额才能赠送”、使用“积点”、“返券”来抵扣价款等,还有的限定促销商品的数量和范围、“返券”使用期限和方式。顾客不仅要关注优惠举措的方式和力度,还要关注相关附加条件,避免落入优惠促销陷阱。
三是提防假冒伪劣“特卖品”。在特卖会购物,要看清商品的厂址厂名、生产日期等信息是否齐全;购买食品的,还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购买名牌商品的,必要时要求经营者出示相关品牌授权书以验明“正身”,确保自己买到货真价实的“特卖品”。
四是留意先提价再折价的“虚假打折”。“虚假打折”是指经营者用“先涨价,再打折”的不法促销手法来忽悠消费者。购买“特价品”前,多跑几家商店,采用“价比三家”的办法做好“功课”;一旦发现经营者存在“虚假打折”行为,及时向工商、物价、消保委等部门投诉举报。
五是明确“特卖品”同样享有“三包”。目前,部分经营者为规避“三包”责任,有的故意把“特卖品”与“处理品”相混淆,有的事先张贴“不退不换”的店堂告示。其实,“特卖品”有别于“处理品”,其使用性能一般不具有瑕疵。购买“特卖品”后享有与“正价品”相同的“包退、包换、包修”权利,所谓“不退换”的店堂告示不具有法律效力。
六是索要并妥善保存相关凭证。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后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无论参加何种形式的特卖会、展销会,都应当索要盖有公章的有效购物发票、保修卡等凭证,并且妥善保存,以便事后据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