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成功,要么毁灭
据阿塞拜疆官方介绍,被破获的伊朗间谍网全部由本国公民组成,核心成员尼扎米·克里莫夫于1999年被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海外行动主管阿克巴·帕克拉瓦什策反,负责在阿塞拜疆招募同伙,策划袭击美国、以色列驻阿使馆,以及英国BP石油公司设在巴库的办事处等。为完成任务,克里莫夫奔波于莫斯科、格鲁吉亚和大马士革等地,吸收“可以共事”的下线,并向他们提供资金和装备。该网络被破获时,阿塞拜疆警方还起获大量突击步枪、手榴弹、火箭筒等武器,它们都是由伊朗提供资金购置的。
对于阿塞拜疆的指控,伊朗官方在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并指责阿塞拜疆纵容“反伊朗势力”在其境内活动。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库萨里特别提到,不久前阿塞拜疆向以色列购买价值16亿美元的武器,可能对地区军力平衡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研究教授斯蒂芬·布兰科说,伊朗极为担心美以不按常规出牌,利用阿塞拜疆领土从北面空袭其核反应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林肯·米切尔表示,阿塞拜疆扮演的是要么成功,要么毁灭的角色,“对巴库而言,不要轻易地在美伊紧张冲突中‘选边站’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重视“身边的威胁”
从历史上看,阿塞拜疆所在的高加索地区历来是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大国争夺的对象。苏联解体后,美国和以色列也乘机插手,加上该地区固有的矛盾,使得局势更趋混乱。其中,阿塞拜疆的情况更为复杂,它的人口里95%是穆斯林,其中85%又是什叶派,这导致伊朗对该国拥有巨大影响力。
一些情报研究机构指出,已被查封的阿塞拜疆伊斯兰党(IPA)就接受伊朗的秘密资助。2010年,阿塞拜疆宣布禁止学校里的女学生在教室里戴头巾,IPA党首萨马罗夫组织大规模抗议,据说连伊朗也插手其中。后来,巴库当局出动大批军警才把示威游行镇压下去。
另一方面,对伊朗来说,阿塞拜疆也是“身边的威胁”。伊朗约20%的人口是阿塞拜疆族,且集中分布于与阿塞拜疆接壤的阿拉克河沿岸,这使得阿塞拜疆成为美国、以色列特工乃至特种兵向伊朗渗透的桥头堡。前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曾表示,阿塞拜疆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是以色列对伊朗情报工作的“基地”,“从巴库出发往南几个小时就到达伊朗边界,那里距伊斯法罕(核设施)只有咫尺之遥”。
以军企图声东击西?
美联社援引前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乌兹·阿拉德博士的话说:“安理会针对伊朗的最新一轮制裁并不能有效阻止伊朗的核进程,以色列和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手段将是必然选择。”这种形势下,伊朗的不安全感势必陡然上升。
以色列军事专家本-耶胡达指出,伊朗极为担心以色列不按常规出牌——从北面空袭伊朗的核反应堆。他的理由是:自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便与以色列保持着密切的“石油换军火”关系,通过武装阿军并支持其围攻被亚美尼亚占领的“飞地”纳格尔诺-卡拉巴赫,以色列从阿塞拜疆获得大约25%的稳定石油供应。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还长年在阿塞拜疆的科尤尔达米尔设立电子信号侦察站,追踪伊朗北部的军事动向。伊朗担心以色列利用伊朗北部防御空虚的机会,从阿塞拜疆方向袭击伊朗境内目标。
此外,伊朗西部民族矛盾也让德黑兰感到担忧。2010年6月20日,伊朗公开处决了俾路支省逊尼派反政府武装“真主旅”头目里吉,此举被视为对反政府武装的威慑。但事与愿违,伊朗的反政府力量日益活跃,目前在西阿塞拜疆省已发生多起阿泽尔族、库尔德族武装与境外勾结的分裂活动。面对可能的不测,德黑兰必须有所准备。
伊朗仍有“区域优势”
据报道,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具有军力优势,但在高加索地区,伊朗的军力仅次于俄罗斯,周边其他新独立国家根本不是对手。作为伊朗政府的“力量源泉”,总兵力14.5万人的革命卫队具有高昂的斗志和高度的战备能力,如今革命卫队陆军所拥有的弹道导弹、无人机和远程火炮部队都能确保其在高加索地区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发起打击行动,防止外来威胁形成气候。
据前伊朗国防顾问阿米里拉·阿萨尔分析,继2008年俄罗斯摧毁美国和以色列培养的格鲁吉亚军队后,西方在高加索的最后据点——阿塞拜疆也已成为俄罗斯和伊朗的“眼中钉”,不排除俄罗斯在关键时刻默许伊朗“教训”一下亲西方的阿塞拜疆当局。
不久前,阿塞拜疆国防部长阿比耶夫访问伊朗,阿比耶夫面见伊朗高官时极力承诺作为“朋友和兄弟国家”,阿塞拜疆不会允许本国领土成为空袭伊朗的基地,希望伊朗不要考虑废除《伊阿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因为一旦该条约废除,将意味着伊朗能随时向阿塞拜疆南部提出领土要求,不再向阿塞拜疆提供能源过境价格优惠,并重新将导弹瞄准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地区党主席舒夫里奇承认,阿塞拜疆经济的50%依靠伊朗,数万公民在伊朗工作,与伊朗交恶将是巨大的灾难,“阿塞拜疆是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国家,而伊朗人口超过7000万,阿塞拜疆民众清楚,谁更重要,谁更强大。”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