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在苏州沧浪亭美术专科学校门口的石桥上,常常有三个同学聚在一起交流——一个是张松林,另两个是周国桢和莫幼云。他们比我高两个年级,后来都成为我们国家文艺界的骨干和栋梁。张松林是新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之一,周国桢是世界著名陶瓷设计师,莫幼云是大画家叶浅予家乡浙江桐庐文化馆馆长。三人中,我与张松林接触的时间更长,交流更多,感情也更深。
1953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张松林是我们动画组组长,他是原画,我是他的动画,他设计好原画后我就开始画中间画,配合默契。我们合作的第一部动画片是《野外的遭遇》,之后又陆续合作了《一朵大红花》等等。他工作十分认真,记得有一次画小狗走路的动作,导演通过了,可松林还不满意,一改再改,他怕我有想法,还对我解释说:“自己有力量去完善的一定要去完善的。”
那时我们不但工作在一起,住也在一起,就在美影厂旁边的武定路上。我们俩除了都爱画画,还都是苏州评弹迷。有一天他叫我跟他回家乡——当时的金山县朱泾镇,晚上我们便去了茶馆听评弹,说书先生是苏州人浦剑峰,和松林十分熟悉,浦先生一直称张松林为“才子”,他们聊得热烈,我在一旁听着也觉得甚是有趣。松林确实称得上才子,他熟读“三国”“水浒”,精通“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文革”结束后他任美影厂副厂长,解决了当时动画、剪纸、木偶三个片种的剧本荒问题。每个剧本都由他过目选入,这些剧本拍成美术电影后留给了观众永不磨灭的回忆!
三十年前他对我说想拍“草船借箭”,于是我邀请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唐耿良先生到松林家当场表演,那天他看得特别入神,苏州话勾起了他的人生记忆。他出差来北京常来看我。一次我和他从北京特地去苏州沧浪亭美专故地重游,拍下不少照片,今天看来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