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萨金塞夫,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导演,确实,迄今为止,年近半百的他,也只拍过三部剧情长片:《回归》(2003年)、《将爱放逐》(2007年)和《伊莲娜》(2011年)。不过,这三部电影,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或者说,具有萨金塞夫式的影像特色,这就让我们有理由来欣赏,来品味,来咀嚼。
萨金塞夫早年学表演,拍电视电影、电视剧。临近不惑之年执导的处女作《回归》,大受好评,荣膺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随后的《将爱放逐》,男主演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新片《伊莲娜》,在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中,获得特别评审团奖。植根于俄罗斯广袤土壤的萨金塞夫,骨子里深藏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又在俄罗斯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浸淫下,他完全可以供奉给我们迥异于别国的影像画面。
应该承认,萨金塞夫的电影,受其他导演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塔可夫斯基。《回归》成功后,有人酸溜溜地声称,这是一部模仿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只不过撞了狗屎运而已。但《回归》也获得众多导演的高度赞赏,其中就有当时还健在的伯格曼。有国际媒体这样指称:这部电影“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赞誉萨金塞夫是“第二个塔可夫斯基”。
毫无疑问,对喜欢萨金塞夫的人来说,看他的电影是一种视觉享受和精神洗礼,他不是以“快”和“冲击”震撼我们的视网膜,而是用“慢”和“静默”,来影响我们的心灵;他不是以宏大叙事构筑史诗般的辉煌,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镜头语言,加重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洞悉。
《回归》是父子的故事:离开家乡12年的父亲回家了,他带着两个儿子去远游。蓝色的海天、迷离的海岛、雨雾中的小船……互相爱着的父子,因为缺乏沟通,以各自的方式,碰撞、交集、疏离、矛盾,最后致使父亲意外死亡。沉静、平缓的画面中,竟流淌着如此强大的激流,汹涌澎湃穿越至镜头的深处。《将爱放逐》是夫妻的故事:丈夫带着妻儿返回家乡,金色的原野、茂密的大树、潺潺的溪流……美丽的乡村景色,原本会让一家子悦目怡情,可是妻子说:“我怀孕了,但不是你的。”阳光还是那么灿烂,老树还是这样遒劲,林梢的鸟儿依然啁啾,田野山坡,依然铺展宁静的光线,可风暴已经来临。远景中丈夫愤怒疾走的身影,对谈中妻子欲说还休的沉寂,无法挽回的隔膜,再无燃起的激情,在爱和被爱的纠缠里,妻子以自杀宣告爱的终结,爱被放逐。《伊莲娜》还是夫妻的故事,只不过这次是半路夫妻无爱的悲剧:丈夫是富翁,妻子是曾照料富翁的护士,他们年近黄昏成婚,各自有儿女。为了金钱,为了遗产,为了儿女,妻子谋害了丈夫。和《回归》《将爱放逐》相比较,萨金塞夫把目光放在了俄罗斯当下的现实环境,在凝滞、缓慢,甚至有些不动声色的冷寂中,关乎私欲、人性、金钱、犯罪等种种命题。这是对俄罗斯社会最贴近的揭示。
萨金塞夫不是多产的导演,拍一部电影要花很多时间,他说:“《将爱放逐》银幕上的两个半小时,便是我生命中的三年。”这是一个艺术至上的导演。他的镜头是美、精致、典雅、诗意;他的电影,充满着隔阂、孤独、悲哀,甚至死亡。这不是我们匆匆忙忙看的电影,不是我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在“生和死”的永恒命题中,这是一个悲伤的俄罗斯“电影诗人”留下的自我告白,真情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