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俗语来认识一下古代医者,也许有助于今天医患双方的沟通。
医者“易”也。“易”指易学,以《周易》为源头,是古代医者的必修课。早在《左传》中,医生就用《周易》中的“蛊卦”来分析晋侯的病情——“近女室,疾如蛊”,意为荒淫之病不可治。明代《类经附翼》一书对医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即中医与周易的核心均为阴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易学蕴含了中医的理论,中医是易学在人们保健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易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算卦的内容,所以影视剧中的古代医者大多能掐会算。
医者“意”也。“意”指医生对医理的深入思索。《医说》谓:“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自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辛苦探寻医道十余年,方成一代名医。
“意”也可以理解为取象比类。以蝉羽化后的蜕壳——蝉蜕为例,古代医者由蝉能蜕壳联想到用蝉蜕去除目翳,由蝉鸣声响亮想到用蝉蜕治疗音哑。用药理由看似滑稽,却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流传下来。同时也有很多没有得到临床验证的取象比类,逐渐消失,有的还沦为笑柄。清代《对山医话》记载:“昔有人乘舟遇风而患心疾,医者取多年船柁,于手汗所积处剖末饮之。”就是说取船柁上常年手握汗渍的部分,研末治疗心脏病,结果被苏东坡晒笑。所以取象比类有不科学的,只是主观臆想而已。
医者“义”也。“义”为仁义之心,指医者治病时,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千金方》)。《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常常赠医施药,即是古代医者“义”的一个侧面反映。若仅将行医作为糊口营生,恃技求财,则非真正医者。
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时病论》)。因为医学的专业性,患者要将最贵重的身体性命托付给医生,医生也只有在取得患者信任后,才能处方用药。医患双方相互信任,对疾病的诊治才会顺利进行下去。清代名医王孟英住在杭州,于是有人辞官举家搬迁到杭州,就为了找他看病方便。
医者“役”也。“役”指学医辛苦,行医劳累,如同服役。《太平圣惠方》记载学医“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书,赅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单是这些书看下来,已经衣带渐宽了,再加上时时准备出诊,半夜三更也要被人叫起来,真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役”的另外一个含义指古代医者的社会地位很低,如同杂役。唐代韩愈《师说》中就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明代的地方医官,都不给俸禄,最大的府正科也仅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清代康熙九年,定御医为正八品,干满十年可以穿六品顶戴,但是俸禄依旧。虽然医生的地位、待遇都很低,但当医生被召去诊病时,人们又都希望他能药到病除,诚如《医医医》所云:“平时既以小道贱工视之,而临病时又以神仙望之,岂小道贱工中有神仙游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