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八年前我被一位电视台朋友招去做一个节目,谈的就是如何保护上海话的主题。当时媒体人就有了这样的危机感和新闻敏感性——幼儿园小朋友都不会讲上海话了,对上海和上海话颇有感情的人开始着急,担心上海话没有了继承。如今那些幼儿园小朋友都已经是中学生,会不会讲上海话有待考证,但这个“危机感”却还存在。
这种危机感算不上杞人忧天,看着一代代孩子长大,说的不是本土的话——孩子们都不说,将来谁说?八年前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一种文化和语言从来不是消失(除非不可抗力),向来只是衍变,从细枝末节开始。无论如何衍变,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上海人说的话就是上海话——只不过可能在将来这种语言跟其他地方话的辨识度会减弱。随着新上海人的不断涌入,上海话被“修正”也是必然的。
但今天我的立场变了,我觉得需要重新看待这个问题。我自己讲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上海话,而是上海本地话,但自从南汇成为了浦东新区的一部分,本地话似乎也得到了某种归并,尤其是这两年,我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我的邻居们操持着我熟悉的语调讲述着感情的困惑和纠纷——以前几乎是没有的。印象中只有一个节目中有位老伯伯被设定成使用本地话的角色。也就是说,本地话被认可了,成为了上海话的一部分。电视节目推广的不光是上海话,还包括上海本地话。这的的确确让我感到高兴。不光为本地话的“升级”感到高兴,我是为上海话本身感到高兴,因为她成长了,强壮了,有了更大的外延和内容。人们一直担心的,是上海话的式微,但如果有了本地话的补充,上海话就得到了另一种延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态度跟这座城市匹配。之前的上海文化一直被人诟病“狭窄”“排外”,有历史的原因,以及成见。据我了解,现在的上海人一点儿都不排外。上海和上海人越来越开放和宽容。
也许将来的上海话会成为另一种风景,即便带有口音,也不再被斥为“洋泾浜”——谁开始说上海话都不会马上正宗的,我们需要宽容那些新上海人对上海话的学习进度或许缓慢,也要让上海话本身有更大更多的入口,崇明话?奉贤话?都没问题,都是上海话的一个分支。这种开放的态度是对上海话最好的保护。与其谨小慎微地保护上海话,不如让更多的人说的都“变成”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