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多元层叠
影片的线索多元层叠,充分显示了导演深厚的叙事功力:1931年,巴黎,男孩雨果因钟表匠父亲在火灾中丧生而被伯父领养。管理车站钟表时间的伯父酗酒后失踪,为了避免被警察送去孤儿院,雨果在蒙帕纳斯车站中修葺大钟的空间里孤独、秘密地生活,每天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大钟的零件里。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也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唯一连接物。一次,在玩具店偷零件的他,受到脾气暴躁的店主乔治的严厉责罚,但乔治的养女、同龄孤儿伊莎贝尔却同情雨果,并同他一起探寻机器人的秘密,在此过程中,无意揭开了店主乔治的惊人过往以及一段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视觉令人惊叹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可谓意味深长。和此前的《纽约黑帮》《无间行者》《愤怒的公牛》不同的是,老马丁的这部影片充满了童趣,片中高大空阔的上世纪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仿若一个魔幻世界,观众跟随镜头灵活穿梭于这布满人群和机器零件的迷宫中,高难度、多细节的运动摄影和长镜头令人惊叹。有国外媒体认为,这是老马丁从影以来视觉效果最出色的影片,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强烈,但毫不做作。火车速度带来的刺激和危险感、机器与人的矛盾关系也在片中得到诠释和表达。
演员表现出彩
《雨果》的小主人公阿沙·巴特菲尔德在片中大放异彩,记者第一次对这个小男孩产生印象,是在《魔法保姆麦克菲2》中,他饰演一个倔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邻家哥哥。而在《雨果》中,他把一个内向又思维活跃、聪颖又笨嘴拙舌、高傲却又有自卑感的矛盾男孩演绎得入木三分。有国外媒体评论该片的人物“像罩在玻璃罩子下,较具象征性而非真情实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巴特菲尔德则是片中唯一一个打碎玻璃,把自己赤裸裸地鲜活地呈献给观众的人。全片近9成的镜头都有他的戏份,连老马丁也表示,自己在挑选演员时第一眼就看中了巴特菲尔德,“他天生就是为了这个角色而来。”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胡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