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的对话
~~~——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的对话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苦难
——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的对话
插画 孔雀
  ◎采  访:朱 砂 

  ◎专家支持:

  唐良树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学研究中心

  王学富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吴非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5月25日,第二届国际存在主义心理学大会在新江湾城文化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等主办,美国心理学会(A-PA)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协办。国内外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一流学者齐聚一堂,在三天的会期中围绕“直面·包容·和谐·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并作精彩报告。

  A  东方社会的“人本”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相接处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很多流派都被引入中国,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于中国的心理学界来说,是比较特别的,这种特别在于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呼应。 

  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以一种流行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哲学”为根基。随着罗洛·梅把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心理疗法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唐良树指出,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在这一前提下,理解“我”的现实存在并通过自由选择发现人生意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点,相信人自身的选择力量,通过自由选择可以自我实现。在东方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儒学思想在老百姓现实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先圣道家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重视“人”本身的“存在”;“吾日三省吾身”,指的是人每天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存在”,“人之初,性本善”则更是东方社会普遍认可的生活哲学理念。“人文”的东方社会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存在有共通相接之处。

  B  鲁迅的“直面”思想架起东西方学界桥梁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需要直面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并指导人们走出困境。“直面苦难”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最核心的思想。事实上,对于中国人而言,直面令人痛苦的那些事物,并不是一件最糟糕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痛”和“苦”的另一极并非快乐,而是“通”和“甘”。因此,“痛”和“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看,皆非坏事,而是另一种人生体验,是一种提醒和改变的开始。首先,痛苦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存在感;其次,痛苦具有为个体提供自我保护的功能;再次,痛苦常常是个体心灵成长和寻求幸福的必由之路;最后,痛苦是人类理解生命意义之源。所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与痛苦共生,体味痛苦,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而“直面”的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亦不陌生。率先提出“直面心理学”概念的王学富博士表示,自己是受到了鲁迅的启发。“鲁迅对于我们的文化心理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鲁迅的思想正是中国文化里出现的存在的思想。这些年,我一直向西方心理学界介绍鲁迅和他‘直面’的思想。现在,很多西方心理学家也开始阅读鲁迅,研究鲁迅。” 

  鲁迅小说中的“铁屋子”也被王学富引用到了他的“直面心理学”中。王学富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人类有两个基本关注——生存与发展。如果从存在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生存是‘为了活着’,发展是‘为什么活着’。前者追求存在条件,后者追问存在意义。二者的关系本来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但问题常常是:当人遭受过多的伤害,就会产生过度的不安全感,受到大量的不安全感的驱动,人会过度追求‘活着’,而不去管‘活着的意义’。这时,他就生活在一个‘铁屋子’里面,为了生存,放弃了发展,或者把累积生存的条件,当成了发展,当成了意义。‘铁屋子’是一个逃避与防御的象征,首先是心理的,然后是文化的。甚至可以说,人类文化是在跟这个铁屋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生的。家庭有铁屋子,村落有铁屋子,机构有铁屋子,学派有铁屋子,民族有铁屋子,人类有铁屋子……铁屋子无处不在,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为昧于铁屋子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不觉察的状态里,我们选择一种惯性的、惰性的、逃避的、防御的生活。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铁屋子的存在,我们就进入了觉察,才可能做出新的选择——不是逃避,而是直面。许多年前,鲁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着觉察,他走出了个人的铁屋子,去敲打民族的铁屋子。” 

  王学富说,自己提出“直面”的概念,和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有关。他发现许多类型的心理症状,大多是一个铁屋子的象征——它是生存哲学的一个缩影:为了生存放弃了成长。

  C  “随物赋形”成为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共识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吴非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随物赋形”描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观念。 

  随物赋形,出自宋代苏轼《画水记》,原指文艺创作中,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即根据事物原有的形貌特征,随着它的高下走势和变化,顺其自然地积极构建出新的富有生机意趣的表达。 

  而在心理咨询个案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随物赋形”与西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那就是强调咨询师“在场”意识,真诚、平等、尊重、自由,真实坦诚,不刻意不强求,顺其自然,咨询师在温暖陪伴中,通过与当事人逐渐深入的心灵交流,渐进式地全面理解当事人。孤独感、疏离感及无意义感的探索,增进当事人的责任能力。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直面人生的挫折和困境,在对死亡和人生苦厄的重新释读中,让当事人找寻到自身潜力和内在资源,学习包容、感恩、正念觉知,尝试阳性赋意,用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问题,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波兰乌克兰欧洲足球锦标赛前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直击高考
   第B19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5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第B26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7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8版:人才/留学招聘
直面苦难
宁静的泪水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直面苦难 2012-06-06 2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