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蓉两年前结婚,原本打算今年要个宝宝的,哪知两个月前她查出肝部有个小肿瘤。肿瘤是良性的,而且她也在长假期间做了切除肿瘤的小手术。晓蓉在做完手术之后,不知为何特别容易紧张,而且一紧张就会感到心慌、心悸、气促。虽然医生说这只是个小手术,还说手术非常成功,但是她总害怕身体有事。晓蓉才结婚两年,还准备今年要个宝宝的。最近肯定要以调养为主了,现在她还担心她的生育能力。因为晓蓉老是想:我的身体既然有了一次肿瘤,可能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有肿瘤,如果下次又有了肿瘤,还是恶性的,那我应该怎么办?如果下次是恶性肿瘤,那就可能是癌症了啊。这样一来,晓蓉就特别容易失眠、烦躁,而且一想到自己身体可能不行了,就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有时候还会嘴唇发麻,也更容易发脾气。
现在晓蓉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身体,只要电视里出现癌症病人的画面,她就吓得全身发抖,整夜睡不着。她一睡不着,就不让老公睡,一定要让他好言好语安慰,否则她就大吵大闹。老公看晓蓉做完手术不久,开始还让着她,后来渐渐就脸色不好看了。而晓蓉一看他态度不好,就更加生气,前天晚上跟老公吵完架,晓蓉突然感到胸闷气急,心跳剧烈,好像心脏要从嘴里跳出来一样,全身都发抖,真是可怕极了。老公吓坏了,连忙把她送到医院,可是检查身体也没发现问题。晓蓉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反正有过肿瘤和手术后,恐慌把她的正常生活全打乱了。
【心灵导航】
晓蓉的症状是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疑难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对自身感觉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由此产生疑虑。
晓蓉这种症状的特点,是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难以消除自己的成见。她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癌症),可能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这是一种心理疾患。晓蓉的个性可能比较敏感,同时又因为近期做了手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了疑病症。
事实上,患病不可怕,最怕是恐慌。有疾病恐惧心理的人往往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他们怕得肿瘤,怕得肝炎……年轻轻的晓蓉,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可最近由于有过肿瘤和做过手术而惧怕癌症到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程度。
其实,心理的恐惧往往对晓蓉的健康损害更大。长时间的忧愁、烦闷不安会加快自身的衰老和死亡速度,而且为家庭投下不和谐的阴影,影响到家人的生活。
专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肿瘤患者有三成是活活“吓”死的。而70%-80%的肿瘤患者(其中老年人比例最大)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
除了癌细胞,心理因素正成为扼杀肿瘤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障碍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癌病恶性度,二是患者心理素质。肺、肝、胰腺患了癌症,临床治疗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克服不良心理,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这对强化自身免疫力,阻止和延缓病程的进展至关重要。
心灵处方
疑病症的治疗应该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建议晓蓉携带全部病史和检查资料,到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就医。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讨论不适症状的性质和担心患病的理由,配合医生弄清问题。其实,晓蓉关心自身健康这是正常的,但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医学知识和有关信息,注意心理健康,这样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癌症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康复能力,是战胜癌魔的首要前提。
人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谁也无法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
人一旦患了绝症,切莫悲观失望。此时,更需要人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乐观的情绪、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压倒一切病魔的气概。
同时,要及时而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当确诊为癌症后,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或手术或放疗、化疗,有些癌症不适合手术,如鼻咽癌、淋巴瘤等,则应考虑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免疫疗法等。患了癌症后采用何种手段治疗应在医生和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时较疑难的情况需经专家会诊,然后制定出治疗方案。
体育锻炼不可轻视。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通过自我锻炼可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对患者的身心都有好处;体育锻炼同时又是一种辅助治疗,既是局部治疗,又是全身治疗,通过局部的肌肉运动,对全身器官起到锻炼作用;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其他疾病。
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对癌症患者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心理上,患者家属应积极学习肿瘤相关的知识,并和患者参加一些互助组织,交流心得,相互鼓舞;在治疗上,作为家属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以利于医生更好地实施治疗,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饮食上,患者家属应做一些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食物,让患者多餐少食。
晓蓉要想健康快乐,就应顺其自然,正确看待疾病,不可自寻烦恼,胡乱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