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东的简历上,还印着一连串令人称羡的奖项——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科协主席奖、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凭借着这些成绩,他得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垂青,获得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的报考资格。“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化的辅导,更有助其成才。”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说。
有趣的是,雷振东的科技探索经历,竟然来自一次幼年的煤气中毒经历。
煤气中毒引发思考
雷振东的获奖课题为“一种高选择性甲烷检测新方法——基于纳米分子分拣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能够高效检测出空气中过量甲烷,发出预警的装置。
读幼儿园时,雷振东和妈妈在浴室内因煤气中毒而晕倒,送至医院抢救才脱险。这件事情牢牢印在他的脑海中。后来,他又在新闻报道中一次次见到国内外煤矿瓦斯爆炸造成的惨痛伤亡事件。随着物理和化学知识不断丰富,初中毕业那年,他决定寻找一种避免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方法,设计出灵敏高效的报警装置。
从那以后,他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以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大学实验室内度过。小雷发现,甲烷分子相比其他气体分子要小一些。他由生活中的水果分拣想到,能否设计一种通道,仅能让甲烷分子通过,避免误读。经过两年多孜孜不倦的研究,他成功地研制了检测甲烷的快速灵敏传感器,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每件事情坚持到底
雷振东的简历曾经让上师大附中班主任王黎郦“吓”了一跳———所获奖项一栏被全国、全市级别各类数理化竞赛填得满满当当。“我担心,这又是一个要经常请假去备战各种竞赛的学生,没想到,他几乎从来不请假。”王老师觉得,做事效率高,是雷振东获得成功的保证。虽然大部分业余时间全部扑在了课题上,但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100名左右,并且,他还是学校空手道社社长。
“做任何事情,他一定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这是物理老师傅琳对雷振东的印象。霍金的《时间简史》在同学们中风行一时,很多同学或借或买,争相阅读。但是,真正看完的学生却少之又少。雷振东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认真琢磨了地球是否会毁灭的话题,和老师同伴说起来滔滔不绝。
傅老师告诉记者,考试时,雷振东有时会在简单习题上栽跟头。“可能是受了做实验的影响,他习惯把问题想得很细,会对很多默认的条件再进一步分析。”虽然卷面判了错,但傅老师内心却为学生的好学善思打了钩。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