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个叫小考拉aVi的实习护士,因为戏弄新生儿遭到网民谴责并要求查办。
掐指算算,这个小女孩不过18岁的年纪,在家里还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事情曝光后招来一片谩骂甚至是侮辱。人肉是一种网络暴力,我觉得我们先冷静一下。先前发生过众人谴责那个醉酒砸手术室的患者,随后出现他妈妈跳楼自尽的事情。这次,那么多谴责冲向这个小女孩,会不会再发生什么悲剧呢?
我又陷入了“烦死人累死人不偿命”的状态,就是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我求学期间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现在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如何去评定一个学生是否合适做医生、做护士,等等。
最初,我在学习解剖的时候,有同学悄悄拽了拽死者的盖单,引来女生惊叫,被老师狠狠批评。课后带我们去看遗体捐赠的场景,告诉我们要格外尊重这些为医学事业付出的死者。所以在临床第一课,我们学习的不是如何下第一刀,而是对医学的敬畏及对患者的尊重。
学习若干年后,就到了见习实习阶段,每轮转一个科室,都会有一张考核表,除了医学相关的成绩外,还有态度、沟通、合作等能力的评估,最后都列入毕业考核成绩。
实习护士进科,都会有带教老师,尤其是儿科,实习生都不太敢碰,生怕稍有闪失不好交代。当年我在儿科实习时,跟在护士老师后面给婴儿洗澡,只能负责例如擦干、裹尿布的工作。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轻轻地抱起孩子给孩子喂奶,还有老师叮嘱一定要把奶嗝拍出来才能放下,托在手臂里的是一个个柔软洁白的生命。
而这个实习护士,她进科时有没有带教护士告诉她注意事项,会不会特别叮嘱过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颈椎保护能力的,抱的时候一定要托着脖子?值班时她这么做,为什么其他护士没看到,当时又是什么情况?按理,实习护士是不能独立值班的。
思考完这些,我想可能在这个实习护士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医学教育还是不够重视人文关怀。医学是个神圣的职业,需要较一般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和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实习生考核必要时可增加患者评分一项。假如一个学生分数再高,但是经常有患者投诉其态度恶劣,学校及医院就需要考虑,这个学生毕业后能否进入临床工作,是否试用期应该相应延长,并提供专门的督导、教育及审核。
另外,我更担心的是,在铺天盖地的指责、谴责、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下,一个18岁的姑娘该如何承受这些,该如何面对老师同学和家长冷眼。网络信息时代,传播放大效应不容小觑。一个赞美放到网上,就会引来一万个赞美,而一个谴责放在网上,则会招来一百万个强烈谴责。所以说,毁灭一个人很容易。那我们能不能刨除掉那些多出来的谴责,真正去思考医学教育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去判断这个实习护士到底能否胜任将来的护理工作,真正去关心一下她现在能否承受这些谴责,而心理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波动。
我担心一味地谴责下去,她的心会彻底冰冷僵硬,逆反心理会形成,甚至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那真是彻底毁了一个人,这是大伙儿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让人悔过自新的绝不是棍棒加辱骂,有时恰恰是关心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