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马卫星再次当选十八大代表。从一名普通的公交一线工作者,到49路车队的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中央党校研究生,“头戴光环”的马卫星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转型。
战战兢兢“跳级”
2006年,31岁的马卫星“跳级”了。按照巴士二汽公交公司总经理马云祥的说法,一名售票员要转入车队管理岗位,都要经调度员这个岗位过渡一下,但马卫星却直接担任了车队经理助理一职。“压力很大,怕自己做不好。”马卫星用“战战兢兢”形容当时自己初登管理岗位时的状态。
那时,车队每个月都要开例行的业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推进情况。“这是一个很务实的会议,凭数据说话。”每次开会前,马卫星都紧张得睡不着觉,会上回答提问时,她就像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一般,低着头,声音很轻。
马卫星知道,要想“底气足”,就得补上管理这一课。她拜车队里的“老法师”为师,学习业务知识。除此之外,她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修,先后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今年9月底,她完成了3年的研究生学业,从中央党校顺利毕业。“时代在向前,我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关注乘客需求
49路车队是公交行业的“品牌”,曾连续4年获得市劳模集体。如何使49路在服务上继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马卫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反复强调:时刻关注乘客的需求。
每辆49路上都配有一本绿色封面的《49路服务小册子》,最初是由马卫星走访编写的,其中有49路沿线医院的地址、电话,哪几站可换乘轨道交通,沿线的商业街、上海的主要景点等信息,供乘客询问时使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这本小册子有了“升级版”,为了服务外地和外国游客,加入了世博会基本概况和常用英语会话短句等。
“服务技艺研讨小组”是2006年马卫星转到车队管理岗位后,成立的一支“特种部队”,由党员、班组长、业务能手组成,不定期讨论与运营、服务相关的难点、新情况或投诉。
今年8月底,49路车队在上海公交行业首推“你赶我等,你行我让”服务。“公交车给人的印象就是‘霸王车’,开起来‘野豁豁’,我们希望改变这一印象。”车队要求,车辆在通过路口、右转弯或过斑马线时,要礼让行人,不得用车头逼停行人,不得用喇叭催促行人。
同时,由于49路沿线老人多、病人多、外地人多,时常有乘客抱怨,一路狂奔,最后眼巴巴看着车辆绝尘而去。于是,车队规定,车辆在站点停靠后即将关门前,车辆前方和后方15米距离内有乘客挥手或奔来,司机须停车等乘客上车。这一举措很快在巴士集团一、二等级线路全面推广。
职工事无小事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两会上,新当选的市人大代表马卫星与市领导对话公交职工待遇。在2009年的两会上,马卫星再提此话题,她动情地说:“希望市政府不要嫌弃公交行业,这个孩子很辛苦,虽然赚不了很多钱!”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马卫星说自己是“无知者无畏”:“当时很紧张,话筒又难抢,但我是公交行业的代表,我一定要尽义务,为职工们说一些心里话。”事实证明,马卫星的“大声疾呼”,的确对推动公交改革和改善一线职工工作条件和待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职工事无小事。作为一名管理者,马卫星没有领导架子,她相信,真诚是沟通的敲门砖。尽管被繁重的社会活动占去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但每周总有一天,她会起个大早,早晨5时赶到斜土路的停车场,趁车辆做出场前例行保养的间隙,和职工们聊聊家常,听他们发发牢骚。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