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岷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一方面要推动贸易便利化,另一方面也要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目前初步的考虑是:
第一,所有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展业的时候,应该满足银监会现有所有审慎风险监管要求。
第二,监管部门正在努力研究对监管制度进行创新,前瞻性地建立相对独立的银行业监管架构,贴近市场、贴近机构来提供监管服务。对现有的审慎监管指标,比如说存贷比、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都会根据区内机构展业的实际情况做调整。另外还会建立针对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活动相适应的特色监测报表体系,同时对于这些报表的内容、报送的频率和监测的频度都会做适当的安排和调整。
据他分析,自贸试验区内的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流动性风险,二是国别风险,三是市场风险,四是交易对手风险。他说,像这样一些风险,银监会都有审慎的监管指标或者要求。各家银行在区内开展业务的时候,要针对这些风险建立好防范的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另外区内的银行还要建立有效的跨境风险防范机制,要防止境外的风险传染和跨境业务风险的传递。
这需要怎么做呢?他认为,首先,监管部门和银行紧密合作,这实际上也是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一些原则和要求,将在自贸试验区内丰富和完善。比如说离岸业务,就是各家机构制度先行。离岸业务对非居民的征信调查以及贷后管理对各商业银行都是全新的领域,怎样做好这方面风险管控很重要,需要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做得非常扎实;其次,监管相关要求要非常清楚;三是在区域内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使用区内的各类信息系统,使得商业银行更好地控制区内展业相关风险。对重点风险的管理,监管部门现在都在抓紧研究,很快就会有一些相关的制度或者要求出台。
他表示,现在自贸试验区内的客户结构、业务种类都在发生变化,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资金的来源、构成和使用都不一样。比如现在区内的一些银行,将来会有一些境外的人民币存款,它的融资来源于境外的人民币市场。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化,必然会促使对存贷比技术指标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区内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本报记者 谈璎